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杂文 >> 正文

写文章与开处方(张炜)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23日11:22 来源:河北日报 张 炜(山东)

  熟悉中国文学史的人会发现,一些大文人,同时往往也是好医生,或者是对医学有着相当程度的理解;有的虽非专业行医人士,却道出了医家未能道出的玄机。曹雪芹即是一例,苏东坡也是一例。苏东坡有过一句常被医家引用的名言,叫“大实若虚”。反过来观察那些有名的大医家,差不多也个个儿都有坚实的文章功底,他们的医学著述,特别是留下的医案,其描述真是生动透彻到令人拍案的地步。文人有时忍不住要给人讲一点药方,或医家要铺展一番辞藻,都是因为二者内里相通的缘故。

  识得“百草”即成医家,百草生情即变文章。形象思维的生动,辩证思想的精密,都是好文章才有的属性。有些文学家在一般的居家生活中,不但给自己治病,还给一家老少开方。除非有了难缠的疾患,有的文人雅士是不找医生的。也有的文章高手与医家,成为密不可分的朋友,他们交往密切,互通有无。像一些出家人,或者居士,常常也是探究钻研医术和养生的高手。那种清寂的生活,既有利于养生,也有利于思辨,于是就出了文章,也出了草药方剂。苏东坡自己琢磨出的药方不少,烹调的窍门也有一些,与一些官场朋友来往唱和,应酬中也时有处方互相赠与。一些和尚道士,赠给苏东坡的验方,被他当成了最宝贵、最慷慨的给予。

  过去的文人常有治世的责任,其中的大多数,本身就是一方官吏。治世与治病的原理,在许多方面都是相通的。这等于说,在用两种语言表述着同一种道理。写一篇大文章也差不多像是治理一个大社会。词汇即是众生,结构即是组织形式。阴阳关系,辨证施治,这些医家的基本理解方式,也是对于人类社会的认知方法。

  一篇文章的完成,需要面临无数次的判断和斟酌,作者的器局见识都反映在其中了。而对于整个社会的复杂情形,人的治理也面临着类似的决断和思索,都需要相当严密的运思,需要有全面把握的能力。在传统文化中,中医、文人、官吏,这三者的身份虽然有时是统一的,有时是分开的,但内在的一致性却是从未变过。

  一个糟糕的治理者,在施政中或者是“一刀切”的“简单化”,或者是取其一端、不计其余的“片面化”,都不是好医家的特征。

  文章有起承转合,有逻辑的周密,有文气文采,这些都恰恰像医家手中的百草调剂。传统文章不是今天学来的西文格式,没有那样的“洋八股”的腔调,好文章与大地气脉,总是息息相通的。现在的一些文论,即便是谈诗论艺的,也满是机械化学的气味,是现代工业的说明书性质,没有生命的肌理脉动,也没有人性的温热。像古人以诗论诗,品味欣赏,中医把脉式的思辨和感知,现在已经极其罕见了。

  好中医的缺失与好文章的缺失,在步调上其实是一致的。如同医家表面上的深刻化和逻辑化,实际倒是一种简单和粗陋;至于一些手术器械的强求和使用,对于文章的肌理只能造成破坏和割伤。中医对于卫气营气、任督二脉的理解,运用到文章里也是一样。现在的时髦文章,则完全不讲文气,只想学点西方的理论皮毛,搞出一套机械的肤浅的临床论证。

  古代文人喜欢“丹丸”的故事很多。除了一些人的贪求长生、饥不择食,吃了一些激进的丹丸,发生了不测之外,许多人都是顺应天然。他们很能炮制一些滋补的食物,其中也包括秘不示人的“丹石”。

  炼丹曾经在魏晋时期成为部分文人的时尚,以至于有人因为热衷于此,而耽搁了诗文。大诗人李白是一个求仙心切的人,其丰富和趣味,非常人所能比拟,也屡屡被诗章记录下来。“一鹤东飞过沧海,放心散漫知何在?仙人浩歌望我来,应攀玉树长相待。尧舜之事不足惊,自馀嚣嚣真可轻。巨鳌莫载三山去,我欲蓬莱顶上行。”另有一诗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可见,他对东海里的“三仙山”、对于神仙的舒适生活是如何向往。这种追求仙境与寻觅仙药的心情都是一回事儿,所以,才有一个叫徐福的人,率船出海,求的就是长生不老之药。李白也挂记着徐福。

  总之,中医与文章难分难解。有的人那儿,可以说是医随文生,文助医传。二者之间,互为襄助。可以设想,近代文事的繁荣与传统医术的复兴,或许该走一条相辅相成的轨道,因为,它们的思路十分近似。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