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新闻 >> 正文

“肢解”课文与文学审美——由“《背影》违反交规”论想到的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21日10:43 来源:中国艺术报 雷泓霈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一直以来都是一篇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必读课文,被奉为散文经典之作。但是最近两天,一篇质疑《背影》中所述情节有“违反交规”之嫌的网文被多家网络媒体转载。该文甚至称《背影》因“违反交规”被逐出教材,结果消息经查不实。

  几乎每个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产生《背影》中的父亲那样质朴的感情。几乎每个孩子,在长大之后,都能从《背影》的父爱中联想到父亲施予自己的父爱。感恩、孝敬、反哺等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在这篇散文中得以传承,这才是作品最应该完成的使命,也是文学经典不可缺少的文化质素。传承孝文化、传递人文关怀,这是几十年来《背影》广受好评的原因。

  《背影》中的父亲,翻越铁路栅栏给儿子买橘子,其行为本身是否违反交规,倒确实可以讨论。但质疑《背影》 “违反交规”之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却很值得怀疑。它全然不顾文学作品的艺术创作之美,也不顾创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把情节放在现行交规的框架之下,解构了父爱之举,也解构了创作者营造的人伦温情,可以说质疑者在阅读这篇作品时,用的并不是审美标准,这种行为也不是审美活动,而是一种哗众取宠的牵强附会。

  这也许只是类似现象的一个极端体现。但现实的情况是,有不少语文教育者,在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中,使用的都是这种手术刀式的“肢解法” 。这对于文学之美无异于一种摧残和破坏。中心思想、主要内容,只有从阅读理解题目出发的“标准答案” ,让学生无法表达发自内心的美的感受。学生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在这种教学方式下被冻结了。这也造成了语文教育本应该承担的渗透人文关怀、陶冶道德情操等功能的流失。有专家认为,有的语文课违背语言规律,在肢解语文的同时,也让孩子变得分裂。很多孩子喜欢语文,却不喜欢语文课,与这种僵化的阅读理解模式不无关系。

  为了让青少年独立的审美阅读得以回归,语文教育者应该以独到的眼光,给予孩子更有发挥空间的引导,尽量少用各种阅读分析题的利刃去肢解文学作品,重视孩子在语文学习中的快乐,让他们从阅读中得到生命感悟和心灵滋养,呵护好他们富有个性的美好感受。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