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综述 >> 资讯 >> 正文

童真而赤诚的文学之路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暨“黄永玉的文学行当”专家论坛在京举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21日09:36 来源:中国作家网 行 超

  文学与书法、绘画等艺术本是一家。从古至今,许多优秀的艺术家都是诗、书、画皆擅长。绘画、书法等艺术领域的研究能够带给作家更敏锐的美学感 受,这对于文学创作来说,亦是不可或缺的才能。反过来说,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甚至创作,也会为艺术家提供更多的素材、灵感,进一步拓宽他们的艺术思维。在我 们所熟知的艺术家中,吴冠中、韩美林、冯远等,不仅在各自的领域中享有盛名,同时,他们的散文、随笔等文学作品,也逐渐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其中,90岁的 艺术家黄永玉201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更是以其巨大的体量、特殊的题材和别具一格的艺术表现形式,引起了读者和学界的广泛 关注。

  日前,巴金故居、人民文学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联合策划了《“我的文学行当”——黄永玉作品展》,集中展出黄永玉文学作品原稿、各种版本著 作、绘画等不同样式的作品。展览闭幕的前一天,即5月17日下午,主办方在京举行了“故乡:永不枯竭的文学源泉——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 暨‘黄永玉的文学行当’专家论坛”,黄永玉应邀参加论坛。活动中,李敬泽、韩少功、格非、梁鸿鹰、解玺璋、止庵、杨庆祥等作家、学者,就黄永玉小说的艺术 特点、历史价值等问题进行了评论。论坛由英达主持。

  拒绝经典化的才子小说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下文简称《朱雀城》)出版后,许多评论家将其定义为具有“经典意义”的当代小说,然而,李敬泽却认为,这是一部 “拒绝经典化”的作品。如果以传统的文学评价体系来衡量这部作品,很难发现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意义所在,其独特的写作手法既难以理解,更无法模仿。李敬泽更 愿意将其视为“一位90岁老人的返老还童”,他更看重的是作品中所传达的“一种青春的状态,一种任性,一种才子式的放纵”。李敬泽还将此书与中国古代的才 子书联系在一起,认为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才子书”。

  韩少功从小说创作手法的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了此书引发争议的种种原因。他认为,黄永玉在中国艺术界从来就是一个异类,正是他独特、另类的风格, 成就了他今天的艺术地位。在文学上,他也是如此。在《朱雀城》中,黄永玉“写作的姿态完全是天马行空,无法无天,撒开手脚,不管任何文学的定规,由着自己 的性子来”。这种充分释放个性的写作,无法用传统的小说技法来衡量和规范。韩少功由此提出:“这部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文本分析对象,也为我们 中国小说的文体尝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生活比历史更持久

  与大多数读者将《朱雀城》视为一部自传不同,杨庆祥将这部作品看做是一部“关于醒悟的小说”。他认为,这个“醒悟”首先来自黄永玉的个体生命, “他站在90岁这样一个阶段回望自己的前世今生,有一种对生命本真的热爱,甚至是一种审美上的超越”。同时,“这种醒悟更是从历史中醒悟,从整个中国的现 在醒悟”。杨庆祥认为,《朱雀城》在写作中消解了宏大历史,重要的历史事件在小说里都化为笑谈或者传说。也就是说,黄永玉用他的个人生命提问,化解了历史 的宏大事件。所以,它超越了一般自传的局限性。

  李敬泽认同杨庆祥对黄永玉小说中历史性的分析,但他同时提出,我们现在衡量文学作品的价值时,常常需要一个巨大的参照。通常,这个参照就是历 史,批评家总是喜欢谈论历史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然而,对于90岁的黄永玉来说,“历史其实是小事,真正留下来的是山河、岁月、人、好吃的东西”。因 此,黄永玉的作品让我们穿过历史,看到了比历史更大的、更持久的、更有意思的东西。

  诗意的语言和氛围

  在《朱雀城》中,黄永玉用质朴而温情的笔触耐心细致、从容不迫地精雕细刻,使故乡的美景、记忆中的亲人和朋友、形形色色的朱雀城,在他的笔下逐 渐有了呼吸和体温。梁鸿鹰认为,这部作品集中表达了一种乡愁,“书中的氛围和语言都是中国式的,体现了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情,而这种中国特色又是跟作家所属 的那块土地联系在一起的”。

  格非十分欣赏黄永玉在《朱雀城》中所使用的“散文笔法”。他说:“这部小说的文字特别好,你要是随便看的话,可能会觉得他的叙事线索、句子都非 常普通。可是看着看着,会突然跳出来一小段,作者只是用极普通的话进行叙述,但却写出了极漂亮的东西。”他还提到,黄永玉是一个性情中人,在写作中也是带 着自己特殊的知觉来回忆往事、塑造人物。所以,他的作品给人带来一种气象和气息,充满了真情实感。

  与此同时,《朱雀城》极具湘西地方特色,不仅描写的是湘西的人和事,更包含着大量俚语、方言。对于这一点,评论家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解玺璋认 为,黄永玉的语言“很随意,但是不随便”。书中虽然用了很多湖南的地方方言,但并不构成阅读的障碍,因为这样的语言是作者经过细心加工的。“他在讲地方话 的时候,并不是用纯粹的地方话,而是经过了文人化的加工,不是随随便便拿出来的。”

  止庵认为,这部小说最重要的特点是用很简单的笔墨营造出非常好的氛围,整部作品就是“由一个一个小的氛围构成的”。胡妍妍说,阅读这部小说的过 程,就是和作者一起受到滋养的过程。它像大河一样,吞吐了非常多的人物、素材、细节,但是表面上看起来是那么的平静。因而,这部作品“比真实更美,因为它 是诗的、精神的、理想的真实”。面对这些事无巨细的描写,用读传统小说的心态去阅读已经不太可行,应该“像诗那样读下去就好了”。

  “千万不要让我的读者吃母猪奶”

  论坛上,黄永玉还与读者分享了自己的写作经验。他回忆到,自己年轻时曾经有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都是南洋的华侨子弟,法文、英文都很好。他们曾 对黄永玉说:“你要是懂英文就好了,就会有很多机会去看外国的书了。”当黄永玉说自己可以看翻译书时,这两位朋友说:“也有中文、外文都不好的翻译家,你 要看了他翻译的东西,就等于是趴在地上吃母猪的奶一样。”这句话对黄永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之后在写小说的时候,一直注意“千万不要让我的读者吃母猪 奶”。

  在《朱雀城》中,黄永玉曾多次提到,自己的创作有赖于“故乡思维”。黄永玉1924年出生于湖南常德,几个月后,父母将他带回老家凤凰。从此, 这个被自己的表叔沈从文无数次倾心描摹过的湘西“边城”,为黄永玉的艺术之路带来了无尽的灵感。12岁时,黄永玉外出谋生,从此漂泊大半生。然而,凤凰人 的行为准则、行事风格、价值观念,却时时影响着这位游子。在现场,黄永玉特别解释了“故乡思维”对该书的创作产生的影响。他说:“写文章一般都有‘因 为’、‘但是’、‘于是’、‘然而’这些词,但是在我和家乡人的头脑中却没有这些词。”没有这些关联词,还能不能完成一部作品?还能不能做到语言的有效衔 接?黄永玉用家乡的思维努力地将词语和句子衔接在一起,既没有造成读者的阅读障碍,又极大地保留了生活的气息和独特的湘西地方特色。正是这种努力,真正实 现了他“千万不要让读者吃母猪奶”的创作初衷。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