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作家访谈 >> 正文

海南儿童文学作家三三:为孩子塑造“心灵质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20日16:06 来源:海南日报 陈蔚林 苏建强

  海南儿童文学作家三三谈儿童阅读

  为孩子塑造“心灵质感”

儿童文学作家三三儿童文学作家三三
  孩子们在海南省图书馆听故事“妈妈”讲故事。  孩子们在海南省图书馆听故事“妈妈”讲故事。

  “六一”将到,儿童文学和少儿阅读成为一个年度话题。越来越多家长认识到,在这个孩子们从小迷恋网络而离书本越来越远的年代,要让书香伴随孩子一生,必须投入更多的爱与精力,去引导、去陪伴。5月初,海南省图书馆招募的妈妈志愿者团队正式“上岗”,为孩子们的周末阅读提供志愿服务。

  “腹有诗书气自华”。良好的阅读习惯将给人的一生带来裨益。近日,海南日报记者就儿童文学创作和少儿阅读话题采访了我省知名儿童文学作家三三(本名王丽莹)女士,作为六一来临前夕的一个书香礼物。 

  “月光下,一个小小的卵,躺在树叶上,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暖暖的太阳升起来了———啪!———从卵壳里钻出一条又瘦又饿的毛毛虫!”5月17日上午,海南省图书馆一隅不时传来稚嫩的笑声。十几双清澈而好奇的双眼,正目不转睛地盯着正手舞足蹈讲故事的“妈妈”。

  “截至目前,我们这个团队已经凝聚了来自各行各业的80多名‘妈妈志愿者’。”海南省图书馆少儿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周六上午,被分到“故事妈妈”组的志愿者都会轮流来到这里给孩子们讲故事。

  “六一”国际儿童节将至,相关鼓励儿童阅读的活动还有很多。怎么为儿童创作更好的文学作品,如何培养儿童阅读习惯,什么样的书才值得孩子阅读……针对这些问题,日前,记者对儿童文学作家三三进行了专访。

  做个使者往返于孩子与成人之间

  生长在教师家庭的三三,受母亲的影响,从小就喜欢文学。“当时可供孩子们看的书不多,在我还没有把字认全的时候,就已经和母亲抢着阅读家里订阅的《人民文学》杂志和艰涩难懂的鲁迅全集了。”或许年幼的三三并不能完全读懂那些文字,“但读懂与否,现在想来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从那时候起,自己同文字之间,便建立起了一种说不出的亲近来。”

  《一只与肖恩同岁的鸡》是三三发表的小说处女作。那年,她怀着忐忑与跃跃欲试的心情,想尝试一下这种体裁,首先跳入脑海的便是它———一个少年保护和他同岁的一只鸡的故事,“仿佛它一直在这里等待着我”。

  不曾想,这篇小说获得了中国作协第六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三三形容,“它对于我的意义就是:儿童文学对我的接纳。是生活向我打开的一扇窗。浩荡的清风从窗口吹了进来。”从此,约稿纷至沓来,她走上了儿童文学创作的道路。

  其实,33岁才开始接触儿童文学,并不是最好的年龄。三三也坦言,“当我真正拿起笔来,想开始写点什么的时候,我已是一个孩子的母亲。”但当她回头望去,童年的记忆却像一盏幽明而温暖的灯光,在记忆深处闪烁。那些美好的、永不再来的时光,就像一个远去的梦,她只能借着写作,一次又一次地重温它。

  这个让她不舍的“梦”里,美好的事物太多,暗合了她的心性———单纯,力避复杂,崇尚一切美好的、朴素的事物,对丑恶、污浊的东西有着本能的抵触和排斥。

  所以,三三一直觉得,自己离孩子的心很近,仿佛昨天还是他们中的一员,在童年或少年里流连,或者一直以来,就不曾离开过。在为孩子们写作时,不需要刻意改变什么。对于那些小读者,只需付出你的才气、爱与敬畏即可。三三记得,英国作家麦克尤恩说过,“那些最伟大的儿童作品,一定是针对成人又面向孩子,是为孩子心中早期的成人,以及成人心中被遗忘的孩子写的。”

  童年的记忆永远不会消失

  “说到积累素材,我有一个笨方法,这些年一直在用。”三三带着笑意介绍,她有一个布纹小本子,随时记录一些让心有触动的东西:有时是一个词汇,一个句子,或一个人名,有时是一个听来的故事梗概,或由此延生出来的灵感。颗颗珠宝,琳琅满目,满满地记了一本子。她形容,“它就像一个百宝箱,一个女人的首饰盒”。每次翻阅,她都心生愉悦和富足感。

  “自然而然地,我选择用童年的视角来写自己童年的经验。”三三很动情,“对我这个远离故乡的外地人来说,我一直觉得,童年即故乡,写儿童文学即是回到故乡。”

  她曾想,在童年记忆消失之前,要把它完整无损地保存进小说里。后来发现,童年的记忆永远都不会消失,就像被海浪冲上沙滩的贝壳,在岁月的潮汐鼓动下,不断地翻涌上来,甚至那些隐藏在时光的褶皱里的、早已淡忘的记忆,在某个时刻,仍会不经意地被翻检出来。

  海浪、沙滩、贝壳、潮汐,还有盐粒,在海南居住多年,三三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海洋赋予的灵感。“海南是一个宜居的地方,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容易让人产生灵感的地方。”

  所以,那些皮肤黝黑、目光执拗的海边少年,那些雏菊般羞涩的乡间少女,一直在她的写作计划之内。几年前,她写过一个短篇小说《缺根筋的父亲》,就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海岛风光的小说,而下半年即将推出的新书《仙女的孩子》,又是一部以海南为背景,反映当代儿童现实生活的长篇儿童小说。

  儿童文学是给人性打底子的文学

  书是沉默的老师:生活中你所遇到的一切问题,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一本好书能让人脱胎换骨,甚至改变阅读者的一生。而一个人的面目、气质,也在这种连绵不绝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被改变。

  “有人说,一个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差到哪里去,这话有道理。”三三自小爱书,所以她认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需要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在他还不会识字时,就丢他一本书,让他随便去翻,培养他和书籍的那种亲近感。随着年龄增长,他开始识字看书了,就在家庭中设定一个读书时间,在这个时间段里,每个家庭成员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各自捧着自己的书读,给孩子营造一个读书的氛围,让他感觉阅读就像吃饭、睡觉、洗澡一样自然,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久而久之,孩子便养成了阅读习惯。”

  这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乱,传统阅读受到强烈的冲击,孩子们从小迷恋网络而离古典名著越来越远的年代。“现在人心浮躁,别说孩子,就连一些大人也很难静下心来读一本书。孩子们的眼睛被电视、手机、电脑上一些娱乐新闻、段子和一些轻松搞怪的流行读物吸引,他们沉溺于日本动画片和各类快餐式文化,包括那些靠商业运作包装起来的明星作品,疏离了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三三分析,近些年,在儿童文学阅读方面存在着一种现象:一部分小读者对杨红樱的马小跳系列等作品相当喜爱,这些相对浅显的文本,以其轻松、快乐和阅读无障碍,吸引了一部分小读者。还有一部分孩子,他们在思想上、艺术上已经走得很远,需要更有深度的阅读。而有些儿童文学作家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一味迎合小读者的这种浅阅读,放松了艺术上更高的追求,“令人痛心”。

  “儿童文学是给人性打底子的文学。”三三说,在这个“打底子”的阶段,光有快餐式的流行读物,和只会让孩子发出笑声,这是不够的。她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就像不能只让孩子吃汉堡、喝可乐,还要给他们补充成长中所需要的维生素和蛋白质等营养。经典文学作品就是这种营养品。“然而,因为年龄的原因,在阅读选择上孩子们尚没有分辨力,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有意识地引导,把他们从盲目的、随大流的阅读,引到有意义、有品味的阅读,从流行快餐的阅读转到经典文学的阅读。”她说。

  “艾特玛托夫一直是我喜爱的作家,尤其是他的那本《白轮船》,每年我都会拿出来读上几遍。写一个7岁男孩的故事,不长的篇幅,却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善与恶等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针对年幼的读者,三三还介绍了法国作家约瑟夫·若福的自传体小说《袋子弹》和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的《小王子》,并称它们都是值得反复阅读且百读不厌的书,隐喻着伟大的人生哲学。此外,还有法国作家马塞尔·帕尼奥尔的《父亲的荣耀》、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中国作家曹文轩的《草房子》等。

  在她看来,一个人小时候看过、听过的东西,一生都不会忘记。“惠特曼写过一首诗,意思是一个孩子每天在长大,往前走着,他看到了什么,便成为他后来生命的内容。”她认为,一个喜欢读经典文学作品,与一个喜欢读快餐读物的孩子,“心灵的质感”是不一样的,眉目之间所流露出来的东西也不一样。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