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图库 >> 作家图片 >> 正文
 
								 会场
会场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阎晶明讲话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阎晶明讲话 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松才
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松才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副总裁陈纯跃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副总裁陈纯跃 浙江省作协党组副书记曹启文
浙江省作协党组副书记曹启文 王山主持会议
王山主持会议 与会专家发言
与会专家发言 与会专家发言
与会专家发言 与会专家发言
与会专家发言 与会专家发言
与会专家发言 与会专家发言
与会专家发言 与会专家发言
与会专家发言 与会专家发言
与会专家发言 与会专家发言
与会专家发言 与会专家
与会专家 作者海飞发言
作者海飞发言由长篇小说《回家》带来的思考
文学作品该怎样表现战争
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不仅是一道深刻的伤痕,也给人们留下了永无止境的思索。作为民族情感记忆的重要记录,文学作品又该如何呈现和反思战争?在抗日神剧、雷剧备出的今天,这个问题就更值得人们思考。
今年3月,海飞的长篇小说《回家》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讲述了一群被打散的、想回家的军人,为阻击日本侵略者,和当地民众一起保家卫国的故事。5月17日,《回家》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者在讨论小说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同时,更谈及小说对今天的作家特别是青年作家的启示。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阎晶明,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松才、浙江省作协党组副书记曹启文、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副总裁陈纯跃等出席研讨会。会议由文艺报社、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省作协联合主办。《文艺报》副总编辑王山主持会议。
《回家》是一部向抗日老兵致敬的作品,小说中每个人对“回家”的期待更是对和平的期待,对温暖人性的期待。阎晶明认为,从《向延安》到《回家》,海飞在写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时在大方向上坚持主旋律创作,同时又能对历史和人物进行艺术性把握,在表现革命战争时注重深度挖掘人性和表现人的特点。作家表现出了不偏不倚的历史观,进入战争时大多并未直接写战场,而是写战争中的人的生存状态和方式,这种写法与西方的一些反战小说是相似的。士兵们渴望回家的精神诉求,就是在人性层面上对历史和战争进行的思考。海飞在驾驭这一主题时表现出了一个青年作家的分寸感,而这种创作也值得思考,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该如何去认识战争,并在文艺作品中对战争作出具有当代性的表达。
既写小说又写剧本,海飞在两边步子都迈得稳健,他说“写人性是小说和剧本的共同特点”,这也得到了与会者的肯定。雷达谈到,小说中故事的展开、情节的铺排都是与人性相勾连的。战争很残酷,人性很丰富。《回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小说在江南温润的地域文化中发荣滋长。他说,海飞的小说是有文化根基的,这个根就是江南的地域文化,他把南方的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地域文化等都融进小说里,赋予战争另一种色调。
写剧本并没有损害小说的艺术品质,作家在小说叙事中借鉴了编剧讲故事的能力和技巧。施战军认为,《回家》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作者的叙事能力。小说将抗战浓缩到四明镇这个空间里,在一个相对封闭但又无限敞开的时空里叙述。以祁家祠堂为中心点,作家的叙述不断辐散开去,牵扯出越来越多的人物和故事,小说的线索也缠绕编织起来,节奏恰当,叙事细腻。
作家该如何书写宏大的题材?傅逸尘觉得,今天年轻作家在重新面对抗战这一宏大的、严肃的、厚重的历史时,更有效的切入方式可能就是个体化的书写,其实也就是要处理好大历史与小个体之间的关系。个体的、人性化的创作视角,可能会成为年轻作家书写历史的一种主流方式。
而对海飞来说,他并不希望因为编剧荒废了写小说的本事,小说始终是他的一个心结。他说,“写了这么多年小说和剧本,有时也会浮躁,我一直提醒自己安静下来,小说之路和回家之路最大的相同之处,就是二者都要经历千山万水。”
参加研讨会的还有沈剑波、郑重、邹亮、范咏戈、李炳银、柳建伟、胡殷红、张陵、石一宁 、张志忠 、杨晓升、李宏伟、顾建平、陈三俊、邵斌、张行君、徐忠志、李云雷、徐则臣等。(文:李晓晨 图:杨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