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小说 >> 作品评论 >> 正文

徐玲《我想和你在一起》:一个孩子简单而自然的渴望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19日09:44 来源:中国作家网 刘秀娟

  注意到徐玲,是因为她的小说《流动的花朵》,当时她尚是一位大家并不熟悉的儿童文学新人,但是这部作品在关于农民工子女的同类题材中,确像一朵温柔、温润又温暖的花,带着沉痛中的美,打动了读者。但我也会觉得,这部作品所引起的关注,和它题材上的优势分不开。对于一个新人而言,持续的创造性不可能一直建立在热门的话题上,能否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文学的新意和生趣才是功力所在——待到读过三部“我的爱”系列小说,再回过头去看《流动的花朵》,才发现其实徐玲早已经表现出她对童年的洞察,而不仅仅是题材占先。无论是《流动的花朵》,还是《我会好好爱你》《我和老爸的战争》《我想和你在一起》,都指向了现代社会的童年之痛,各种原因造成的生活上或者精神上的“遗弃”正在伤害着孩子。这位疼惜孩子的作家,以女性丰富而敏感的心灵,发现了当下看似富足的童年生活背后的情感匮缺,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安与孤独。

  最典型的当数这个系列的新作《我想和你在一起》。从没有见过妈妈的秦小琲对妈妈的渴望日积月累,随着年龄的渐长,她从被动的接受开始质疑爸爸的讲述,要求妈妈归来,这种强烈的情感终于在秦小琲小学毕业的前夕引爆她的生活。然而,幸运的是,她的妈妈真的回来了,对这个由单身爸爸带大的女孩而言,这种梦想成真的生活让她幸福得天旋地转。然而,幸福的到来似乎是为了揭示更大的不幸——原来,单单以为妈妈是“假的”,没想到连爸爸也是“假的”,秦小琲是从福利院领养的“弃儿”。一直生活在被妈妈“遗弃”的阴影中的秦小琲感觉到了彻底的绝望,对“亲生”的本能渴望让她忽视了养父母给她的真爱,直到养母即将再次离开,她才勇敢地抓住了妈妈。

  这自然是一个超越了血缘的、非常富有戏剧性的感人故事,作为养父母的秦帅和舒亦楠对秦小琲视如己出,甚至不惜为了她的健康成长牺牲自己的婚姻。但若仅仅如此,虽然感人至深,作为小说毕竟老套了一点。徐玲独特的地方,这部作品最让我动容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停留在成人对孩子的爱,反而将主要的笔墨留给了秦小琲对妈妈的渴望,以细致而体贴的笔触写出了一个孩子对母亲全身心的、天真赤诚的、毫无保留的爱,所谓“赤子之爱”便是这般吧。

  听上去很平常,但是仔细想想,我们成人的思维惯性中,多是强调父母如何爱一个孩子,却鲜少注意到一颗小小的心如何对父母报以全部的、没有杂质的爱,以及对与父母分离的恐惧,这种基本的情感被我们粗心地忽视了,甚至,某种程度上,我们会认为成人对孩子的爱带有崇高的、值得颂赞的色彩,而低看了一个孩子对父母出于本能的因而更加内在、更加强大的爱。徐玲在“我的爱”系列三部作品中,无一例外地,从故事的结构上来看,都是以成人对孩子的爱、责任、守护为架构:《我会好好爱你》中的爸爸已经去世,却在去世前尽可能留下一些能安抚女儿的假象,让苗苗以为自己还活着,其他的亲人也极尽所能地希望把谎言继续下去;《我和老爸的战争》是一个从大墙里走出来的父亲,表面的“战争”源自内心的亏欠与爱的弥补;《我想和你在一起》到最后,才解开小琲的身世之谜,这个谜底当然是为了突出养父母的爱与责任。然而,这些主要的情节徐玲几乎都是放到了故事快要结束时,我认为它们主要的作用在于结构故事,而整部作品的主体部分却都是在书写这些缺少母亲或者父亲在场的孩子内心的恐慌与不安,以及对完整家庭的渴望。所以,在《我想和你在一起》的前言中,徐玲才写下了《为什么我们都有两只手》:“我又去问幼儿园的小朋友:为什么我们都有两只手?一个小女孩把双手举起来晃了晃,闪烁着大眼睛一本正经地告诉我:一只手要拉妈妈,一只手要拉爸爸。”多么出人意料又多么本真自然的回答!她又在扉页上题到:“我一直在等你,在等你中缓慢长大……”“你可知失去妈妈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孩子。回到我身边好吗,妈妈……”多么无助多么绝望!虽然儿童本位、儿童视角在儿童文学的写作中一直在被强调,但是它依旧是儿童文学作家所面临的一个最终的门槛,是否能真切地理解孩子,感同身受地体会一个孩子的情感,是对情感日益粗粝的成人(包括作家)的一个考验。

  我想起自己小小的女儿,经常在玩耍的间隙,一转身扫视不到几步之遥的我,便惊慌地大喊“妈妈!妈妈!”待见到妈妈,虽然是每天都在一起的妈妈,就因为这片刻的“失而复得”,便开心地大扑过来,那么开心、满足,我常想,这世上,还有谁是这样爱我的?是我爱她更多,还是她爱我更百分百?或许是做了母亲的缘故,我开始重新思考成人与儿童的关系,对于和孩子的分离有了更深切的体验,再次观看斯皮尔伯格的科幻电影《人工智能》时,居然像被猛烈撞击了一般,整个心都因为这个永不改变地、哪怕被“妈妈”遗弃也要千方百计回到“妈妈”身边的小机器人而战栗,哪怕人类已经灭绝,哪怕世界已变成汪洋,这个被人类驱逐的“小男孩”大卫却坚定地要和他的人类妈妈在一起。这部影片蕴含的丰富主题自然可以作多方面的探讨,但是我认为它最动人心魄的发现就在于一个弱小的孩子对妈妈的没有理由、无需理性的依恋。也正是基于对“赤子之爱”的看重,我才无数次向朋友推荐这部作品,在我的阅读经验中,描述一个孩子对母亲的感情能到如此程度,似乎并不多见,它带给我的震撼让我无力以文字描述,只能跟做了父母的朋友说,去看看这部电影,别单单以为只是父母爱着孩子。

  阅读徐玲的作品,让我再次想起了这部电影。我们比较少地注意到孩子的爱,单以为他们是被动接受的一方,只有真正理解孩子的人,才能感受到那世上最纯净的、毫不掩饰的爱,他们用欢笑、哭闹以及所有能表达的方式,表达着对父母尤其是对母亲天然的、无可替代的爱,这本是人类生活的自然状态啊,然而不负责任的遗弃,被迫的遗弃,天灾人祸造成的遗弃,却无时无刻不在伤害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靠近科幻小说的情景,现代社会中,工具的优越便捷与人的惶恐不安似乎成正比地发展,我们的生活前所未有地丰富多彩,我们的生活又前所未有地变幻莫测,纵使成人都措手不及,何况稚嫩的孩子?最让人无奈的是,孩子们最后的避风港——家庭,也不得保全,天灾、事故、离异、病丧、牢狱……那些小小的孩子,怎么跋涉出这种人世的艰难?

  “我想和你在一起”,多么简单的渴望,却又是多么艰难。纵使徐玲给出了很好的结局,但我心里总不能释然,因为不是所有的悲剧都能以美好结局。这时候,我既感佩文学的安抚的力量,又感到文学的无能为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