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资讯 >> 正文

激活本土戏剧的创造力才是关键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19日09:23 来源:中国作家网 徐 健

  国外戏剧频繁亮相国内舞台,“引进来”只是过程——

  激活本土戏剧的创造力才是关键

  从3月首都剧场邀请展上《婚礼》《哑巴》《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弗兰肯斯坦的灵与肉》《耶路撒冷之鸽》5部国外作品的集体亮相,到4月英国皇 家莎士比亚剧院与苏格兰国家剧院联合制作的《麦克白后传》拉开“致敬!莎士比亚”暨国家大剧院纪念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系列演出大幕,再到时下正在天津 举行的首届曹禺国际戏剧节和2014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今春以来,一支由10余个国外名剧、名导、名团组成的戏剧大军“开进”了京津的话剧演出市场,引 得许多戏剧观众、文艺青年慕名前往观看,并出现了个别演出一票难求、竞相评说的文化现象,这在近些年的中外交流演出中并不多见。那么,热度过后,这些国外 演出对我们国内的戏剧创作究竟留下了什么?是技术引领舞台美学风潮的启示,还是对戏剧本真问题的追问?它们对我们本土戏剧的培植究竟会产生怎样的效果?一 系列疑问摆在了我们面前。

  国外艺术家带来的启示

  3月11日拉开大幕的首届天津曹禺国际戏剧节,虽然有北京人艺的《茶馆》《白鹿原》、天津人艺的《红旗谱》等国内优秀院团、剧目坐镇,但《蘑菇 沙皇》《在底层》(莫斯科高尔基模范艺术剧院)、《朱莉小姐》(柏林列宁广场剧院)、《耶德曼》(汉堡塔利亚剧院)、《假面·玛丽莲》(华沙话剧院)等5 台来自国外的演出却着实占据了不小风头。面对这些风格各异、观念多元的演出,国内观众该如何走进它们?戏剧评论家林克欢认为,要欣赏国外作品的舞台,欣赏 它的技巧,欣赏它的表演,必须了解西方的思潮史、思想史、艺术史。一个成熟的戏剧节,引进优秀的节目、让观众看到优秀的演出很重要,但同时也要让他们了解 西方艺术家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与上世纪80年代初不同,今天的中国观众接触国外演出的机会越来越多了,我们已经把国外的很多优秀演出请到家门口来,应该 把握好这种学习的机会。

  南开大学教授李锡龙认为,此次参与曹禺国际戏剧节的国外剧目把当下国内戏剧发展中有待解决的很多问题抛了出来。比如媒介和戏剧的关系,《朱莉小 姐》《耶德曼》都涉及到了多媒体参与戏剧演出的问题;比如经典与时代的关系,如何在适应时代审美发展需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挖掘经典的时代内涵,寻找恰 当的美学载体、表现形式,让今天的观众从舞台的经典解读中受到灵魂的震撼,《耶德曼》《在底层》的演出实践就提供了不少启示。

  技术背后的创造力

  在此番来袭的众多国外作品中,《朱莉小姐》以影像技术与表演艺术的精准配合,严谨、纯熟、精致的舞台呈现,受到了国内观众的热捧。演出期间,媒 体和业内都给予了较高的褒赏,溢美之词不绝于耳。林克欢认为,仅从《朱莉小姐》的艺术呈现看,就知道舞台的制作、演出是以秒来计算的,如果一个环节疏漏就 要出全局性的问题。这是一部非常专业、制作精良的作品,但过高的推崇、热捧也大可不必。在林克欢看来,从内涵上看,该剧在今天的世界舞台上不属于一部比较 超前的作品,尽管有评论说该剧跟女性主义有关,或者换一个女性人物为主线就叫女性主义的作品,其实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这部作品比较注重技术,极少去触动 思想内涵,以及表达过程对观众的影响。

  但是对于年轻的艺术家来讲,《朱莉小姐》技术背后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却值得他们借鉴。该剧的导演凯蒂·米歇尔与视觉总监里奥·沃纳都是非常出色的 艺术家,前者是当代欧洲剧场最前卫、水准最高的女导演之一,后者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视觉总导演,他们将视听艺术的技术成果带入到了传统的舞台 实践中,探索了表演艺术在新媒体时代的存在形态,并对剧场性、戏剧性、观演关系等涉及戏剧美学层面的问题进行了创新性表达。谈及两人,导演李六乙认为,他 们从来不会用创作去迎合或者重复某种理念、形式,总是从现实的生活中寻找、激活创造灵感。现而今,我们的很多年轻创作者往往机会很多,但是功利心也太强, 缺少创作的独立性,缺少对生活的认识。“当很多发自内心的东西缺失以后,创作出的更多是模式化的、没有意识的、缺乏个性的东西,进而陷入模仿、模仿再模 仿,迎合、迎合再迎合的怪圈。”

  把戏剧发展的落脚点放在本土

  “我现在改写小说了,因为排戏的演员不好找。”在被问及这两年为什么没有新作时,剧作家过士行表达了自己的忧虑。“2008年,我导了一个法国 戏剧《备忘录》,那时我才知道演员决定成功的一大半。现在凡是会演戏的都在影视圈,不会演戏你也不敢找,像林兆华这样的大导找演员都成问题,都觉得给得少 了不愿意来。如此一来,我索性就开始写小说了。写小说就面对一个编辑,他说OK就OK了。”在过士行看来,我们的戏剧往往受制于演员,多数的青年演员缺少 投身戏剧的敬业精神。他介绍道,德国青年演员一天可以排4个戏,晚上还要演出,挣钱也不多,交朋友时间更少。“是什么让他们坚守在剧场?因为舞台上有他们 的精神追求,离开这个舞台就很难再回来了。”借助此次国外剧目的演出,过士行希望青年的演员、编剧能多读书、勤思考,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充实起来。

  戏剧评论家解玺璋在看过今年以来的国外剧作、尤其是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作品后,认为中国目前的戏剧出现了发展的瓶颈,我们太倾向于把戏剧限定在 传统的观念里,太强调戏剧的文学性,忽略了戏剧的剧场性和表现力,束缚了戏剧表现的多样性和艺术家的想象力。他认为,在中西方双向学习的进程中,西方很重 视东方,尤其是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方式,我们反而没有将这些传统好好地继承和发扬。对此,北京剧协秘书长杨乾武也表示赞同。他认为,中国的戏剧需要走自己 的路,未来的出路还是要激活本土的文化传统、历史传统,激活本土戏剧的创造力。

  而对于当下各种名目繁多的戏剧节、戏剧展演频繁邀请国外剧团的现象,林克欢认为,戏剧节不应仅仅满足于花多少钱请了多少节目,来了多少重量级的 国外大导、大腕,重要的是让国内观众了解了外国艺术家在做什么,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同时,还要把戏剧发展的落脚点放在本土,搭建、催化适应本土舞台艺术生 产的平台,培养、凝聚关注本体戏剧发展的观众群体。“有什么样的戏剧就培养什么样的观众,有什么样的观众就产生什么样的戏剧。”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