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童趣盎然的经典解读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16日09:48 来源:中国作家网 彭 程

  古籍经典的大众化、普及化,始终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特别是哲学类的著作,浓缩了对于宇宙、自然和人生的本质及规律的思考,具有高度的概括 性、强烈的思辨色彩,同时语言表达又多是晦涩难懂。特别是像老子《道德经》这样的成为中华文化思想基础的重要典籍,玄妙深奥,迷离恍惚,成人读来尚且十分 吃力,对孩子来说难度显然会更大。因为孩子们的生活经历简单,认知理解水平有限,如何才能理解其奥义?坦率地说,当刚刚看到这部以少年儿童作为主要目标观 众的50集电视动画片《老子道德三百问》时,我心中是有着不少疑惑的。但随着一集集地看下去,这种疑惑渐渐地减少了,被一种愉悦的观赏体验所替代。作为一 部启蒙教育类的作品,它最值得称道之处,便是针对学龄儿童的心智水平和兴趣爱好,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艺术地揭示经典的内涵,展现经典的魅力。它的主题 提炼、题材处置以及艺术呈现的方式,为经典的通俗化趣味化解读,提供了一种难能可贵的路径,值得研究和倡导。

  每个人在童稚时代,都或多或少地会有缠着大人讲故事的经历。喜欢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道德观念的形成,人生价值的确立,一定程度上来自于各种故 事的启迪。《老子道德三百问》50集,以童年李耳在母亲和开蒙老师商容的循循善诱下,好学敏思的成长经历作为叙事线索,整部作品就是一连串的故事。特别需 要指出的是,这些故事的设置,并非仅仅是为了机械地、一对一地与某个理念相关联,其发生和进展,也受到人物性格的驱使。剧中李耳和三个小伙伴,都有着孩子 们的常见的鲜活个性,贪玩、调皮、懒惰,时常会玩点小聪明,天真烂漫的童心流露每每令人忍俊不禁。这样的处置使得这部片子中的故事超出了一般的诠释理念的 功能,而具有了较为鲜明和自足的文艺属性。这些首先就会让人感到有趣,受到吸引。

  有了鲜活性格和生动故事的统领,小观众们更容易饶有兴味地进入老子的观念世界。老子思想是一个综合体系,关涉天地规律、治国方略、人生之道等众 多范畴,丰富博大。天人合一、有无相生,大音希声、大智若愚、以柔克刚、物极必反、祸福相倚……在《老子道德三百问》中,这些最为核心的思想理念,都是寄 寓在一个个短小的故事中,获得了具象的表达或阐释。如《无中生有》,李耳去砍柴,发现伐下的树木中间都是空的,材质不好,不免沮丧,但善于思考的他却从中 发现了问题:空的当真就是完全无用吗?经过一番由此及彼的推导,他认识到了“空”也即“无”的价值:空碗可以装米饭,空屋子可以住人,马车的空辐条可以安 装车轴使马车行走,从而生动地揭示出了无和有这一对哲学范畴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寓教于乐”原则在该剧中的另外一种体现,是作品从儿童审美行为的特性出发,采用了他们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这种时尚化的艺术手段,为内容的表 达灌注了生动盎然的趣味。其他,鲜艳细腻、美轮美奂的画面,大自然中种种惟妙惟肖的声响,也都给人深刻印象。每集10多分钟的时长,也是考虑到了儿童注意 力持续的时间,有着心理学的依据。

  毋庸讳言,经典的通俗化表达,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原作信息的某种耗损。一方面,是这种解读所凭借的简化的方式,难以准确地反映原著内在逻辑及思辨 过程的完整性和缜密性等;另一方面,当在不同的形式之间进行转译时,特别是文字在化作画面时,因为两种表达方式功能上的差异,势必会产生倚轻倚重的效果。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尽人意,但只要能够让人得以亲近经典,这种种尝试就是必要的。童年时产生的兴趣,容易持久,也往往会影响到整个人生。因此,重要的是在 这个年龄不要和经典失之交臂。只要有缘走进经典的天地,那些不尽人意的缺憾,是可以随着年龄、心智、思维能力的成长,通过直接研读原作而获得弥补的。而倘 若孩童时因为理解的阻隔而产生抵触感,则很有可能终其一生与之暌违。这对人生无疑是巨大的损失。相信对看过《老子道德三百问》的孩子们来说,这部动画片会 是一个有效的接引者,让他们初识经典的价值和魅力,并萌发出进一步探究的兴致。

  今天,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受到高度重视,成为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如何使传统实现创造性转化,成为今天我们精神构成中的一个 有机的部分,这是一个宏大而艰深的命题。说千道万,一个最关键的前提,就是首先要让读者乐意贴近经典,进而才有可能了解和喜爱经典。倘无登堂,何以入室? 电视动画片《老子道德三百问》让人感到鼓舞,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拉近了普通人和高深经典之间的距离,让人依稀窥见传统文化之美,仿佛光风霁月,清辉动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