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杂文 >> 正文

王开林:圣贤的空谈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15日16:09 来源:今晚报 王开林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鬼话我是不大相信的。我读《论语》,有时候读得很慢,某些话就够我琢磨半天。《论语·颜渊篇》中有这样一句:“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自古以来,这句名言得到过不少喝彩,然而它只不过是儒家圣贤的空谈,经不起反复推敲。

  这似乎是一盘弃子的棋局,先弃兵,再弃车,力求保帅,在孔子的心目中,“信”就是帅。可有趣的是,在《论语·子路篇》中,子贡问如何才算“士”,孔子将“言必信,行必果”放在相当次要的位置,“硁硁然小人哉”(固执得像石头般,那是小人呀)的评价,仅比“斗筲之人”(器量狭小的人)高出一筹。在古代,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士”排在第一位。既然信言果行不算特别重要,何以在这儿却比军备和粮储更重要?在逻辑上不通啊!《孟子·离娄下》则走得更远,“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认为,只要“大人”顾全了“义”,连信言果行都不必执著。由此可见,“信”的重要性肯定低于仁义忠孝,是无疑的了。既然如此,去兵、去食之后,仁义忠孝还能否保住?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西周时期,徐偃王极力推行仁义,连周穆王都怯他三分,共有三十六个小诸侯臣服于他,但徐偃王的“去兵”之举带来的却是覆国之祸。临死前,他悲叹道:“吾赖于文德,而不明武务,以至于此!”去兵不行,去食如何?去食的悲剧不比去兵小。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记载,由于大饥饿,“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减少1000万”。何故“减少”,因为饥荒。“减少”一词用得相当考究,但数字太大,仍然触目惊心——毕竟,正常年景人口都是自然递增的。一旦丧失和平,遭遇饥馑,嗷嗷之民,朝不保夕,生不如死,焉得有信?

  圣贤坐而论道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实则相当冷酷。在历史上,人类文明多次遭遇浩劫,但只要保全了大众的生命,重建工作尽管艰难,总还有希望,还有可能。去兵、去食之后,孔子若依然指望老百姓众志成城,保卫他心目中的“信”,就太不靠谱了。乱世只有诡诈,荒年只有凄凉。圣人脱离现实,闭门论道,振振有词,空谈何益?人类以平安为福,去掉军备则平安不保。“民以食为天”,去掉粮储则天穹坍塌。

  我们再回头梳理一遍。子贡提出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个貌似纠结的伪问题。兵、食、信三足鼎立,并存不悖,彼此之间不仅毫无扞格,毫无冲突,而且互为表里,互相促成,瘸一足则不稳,断二足则必倾。没有什么万不得已的时候需要三者去其一,二者再去其一。子贡的伪问题直接导出孔子的“标准答案”,这个“标准答案”恰恰是个伪答案。

  “尽信书不如无书”。孔圣人教导我们要如何如何,比如“无友不如己者”,你如果轻信了,全信了,就会无所适从。我们提高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唯一办法就是不断质疑,反复求证,避免背书,尤其不可死搬古人的那些伪答案来压制今人的独立思考。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