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研讨 >> 正文

从文化乡愁到文化动力——记“百年香港电影大型学术研讨会”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14日10:47 来源:中国艺术报 张成

  1914年,电影《庄子试妻》开启了香港电影的创作, 2014年是香港电影的100年历史节点。值此机会,为了进一步研究香港电影创作经验,聚焦香港电影文化情态、历史演变和创作类型,定位香港电影人所做出 的历史贡献,进行不断地总结探究,日前,由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办的“百年香港电影大型 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两岸三地的电影人、学者出席了研讨会。本报截取了研讨会上的精彩观点以飨读者,并对行业发展趋势进行了观察。

  “香港电影”的内涵

  作为一个学术命题,界定“香港电影”的内涵和外延是一个难题,百年的香港电影史丰富驳杂,抗战时期,内地一些电影人来到香港,他们仍延续了在内 地的创作风格;美国电影史学者大卫·波德维尔曾说过,香港电影“尽皆过火,尽是癫狂” 。自香港回归祖国和CEPA签订之后,大多数港片又以合拍片的形式呈现给内地观众……可以说,香港电影一直跟随着时代快速的变化发展。那么,在今天的语境 下,又该如何界定香港电影的内涵和外延呢?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王海洲说:“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是香港电影的问题?从1914年《庄子试妻》开始,香港 电影的制作历史已达百年。然而,文化意义上来讲,香港电影还不是随着电影历史与生俱来的概念,在20世纪20、 30、 40、 50年代,香港出品的绝大部分电影都是作为中国主流电影的一部分。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本土的文化论述形成之后,电影作为一个媒体才能把这个论述 用电影化的手段表现出来,真正反映香港本土特色和价值观的香港电影发展在上世纪60年代,成熟在70年代,昌盛于八九十年代。比较来看, 《等待黎明》 《香港沦陷》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但已经不同于昔日在港拍摄的抗日电影,也不同于内地的抗日电影,而是讲此地香港人的感受。枭雄电影《跛豪》等影片 开始建构港人的‘光辉岁月’ ,讲香港人是这样走过来的。上世纪90年代风靡一时的鬼片、赌片则是香港人欣赏趣味的集中体现。这些影片咏香港人的心结、颂香港人的历史、写香港人的趣 味,是正宗地道的‘香港电影’ 。 ”

  香港电影的变奏

  随着香港电影人的北上和与内地电影人的不断合作,并逐渐了解内地观众的喜好和口味,如今的香港电影呈现出与过去的香港电影大为不同的味道。王海 洲说:“陈可辛把《国际歌》用进了《中国合伙人》 ,这是一个文化姿态,麦兆辉、庄文强拍摄了红色特工《听风者》 ,徐克也要拍《智取威虎山》这样的红色经典,这些题材作品从价值取向到文化品格都与惯常的‘香港电影’大相径庭。香港电影,怎么能够成为华语文化和中国文 化的动力源,是其发展的关键问题。 ”

  如果说百年前,内地电影人去香港种下了港片的种子,那么,百年后,香港电影人北上,无疑是具有文化寻根意义的举动。或许,我们可以从当年内地电 影人南下的历史为今天香港电影人北上寻找一些可供借鉴之处。香港著名电影人吴思远说:“香港电影是中国电影的传承发展,早年的香港电影承载了很多流居世界 各地的华人的乡愁。起初,香港的片场人员基本上都是内地尤其是上海过去的,上海话是片场的主流话语。香港电影的起步跟内地电影是分不开的。众所周知,香港 是一个开放的城市,香港电影人的老师,就是全世界的电影。当时香港没有非常好的电影学院,但是最大的课堂就在电影院,各式各样的电影,各种潮流电影,一波 又一波地冲击香港电影人。香港电影为什么以商业片为主?因为香港电影人从小就是看好莱坞电影长大的。但是,欧洲新浪潮电影和日本电影,也曾深深影响过香港 电影。所以,香港电影注重娱乐性、商业方面,但也不乏一些导演注重艺术性、思想性。香港电影人就像海绵,在不断学习中发展,比如武打,香港的武术指导是全 世界最好的,但早些年香港的武打都是学日本和好莱坞的。后来我们利用中国武术和戏曲舞台功夫结合提升了武打的技术水平。 ”

  迷影情怀和市民情结

  “迷影”本是电影史研究中的一个学术用语,指观众对电影有着共同的热爱和痴迷,这独特的热爱和痴迷就是“迷影” 。在影评人赛人看来,当年香港和内地合拍的《少林寺》尽管很卖座,但没有引起文化上的反响。赛人说:“在内地录像厅比较火爆的时候,真正那些邵氏电影其实 是很少出现在录像厅的,观众看的更多的是嘉禾和永盛出品的电影。而这时香港电影的观众,就是今天中国最早的一批迷影观众。众所周知,香港电影对白都是粤 语,而且还有岭南文化在里面,可是那时全中国的观众都看香港电影。我想,香港电影肯定不只反映了香港人的经验,内地的观众也一定从电影中看到了自己。很多 专家也指出,香港电影受上海电影的影响,我觉得核心就是上海电影中的市民文化和市民视角。新中国成立后,王为一导演拍摄了《七十二家房客》 ,后来,香港导演楚原也拍了一版《七十二家房客》 。香港影评人列孚先生曾撰文写道, 《七十二家房客》挽救了香港电影。由此可见,市民电影在香港电影中的能量。近几年,周星驰《功夫》里也沿用了《七十二家房客》的一些情节。其实,在周星驰 的电影中,市民文化一直很突出,他的《大内密探零零发》里面有一个细节特别有意思,零零发在这边与刺客进行生死搏斗,她的老婆却去淘便宜东西去了。这个情 节还是比较典型地反映香港电影的市民视角的。 ”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