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美术动态 >> 人物 >> 正文

他想安顿世界的心

——可以这样去理解白明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13日10:17 来源:光明日报 刘济西
瓷石之间·青(陶瓷)白 明瓷石之间·青(陶瓷)白 明

  伟大的心灵,要么能塑造并改变这个世界,要么能吸引并安顿别人的心。白明已经吸引了很多很多人的心。但这不是他的目的。他的目的,是想安顿世界的心。驻足于白明的作品前凝视,一种内在的平静和自信于内心深处悄然发散开去。走近白明的瓷作,那是视觉的奇异之旅、享受之旅;走近白明的内心,那是灵魂的对话之旅、朝圣之旅……

  与自然 深山幽谷,茂林修竹,梅花溪月,云水闲茶……这一方景致,承载了天人合一的顿悟。在这样的文化里浸染,在这样的山水中生长,白明的灵魂、白明的作品与生俱来散发出“朴素”“自然”的审美特征和“深邃”“玄远”的文化气质。与自然对话,白明“让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全部处于亢奋状态,于寂静中长长地寻觅通感,寻找着自己既熟悉又陌生的那种怦然心动”。他经常在脑海中幻化出瀑布的形态,于胸中响起瀑布的声音,声音轰鸣而哗响,却是清淡怡然;气势磅礴却是那样的禅意祥静,在瀑布之水倾泻而下的一瞬,白明感受到浪漫的“禅道之语”!间或有雪花落在脸上,温柔地撞击,随即融化。白明亦能敏感地洞悉隐藏在毫末之间的玄机,“如此切肤的感觉于雪片而言是一生的历程,而我却不知其诞生于何处。瞬间顿悟!我即是雪……”观水,目光所及是水,目光所视是心;触雪,肌肤所触是雪,肌肤所感是魂。这种触感、参悟,在白明的系列作品《参禅·形式与过程》中尤其淋漓尽现。“欣赏白明,需要有诗情的澎湃和禅者的静穆。”评析白明,江西美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陈政如是慨叹。

  与传统 白明不断地从传统中获取新的思想和灵感,使他的生命一直处于一个被激活的状态。也因如此,他不仅在国内,也在国际,声誉日高。从未涉足过中国当代艺术的法国赛努奇博物馆,出人意料地宣布要为白明举办个展……这看似不可思议的“突破”,根本原因在于白明那些通身焕发着中国传统文化气韵的精致瓷器、美妙画作,让西方人感受到了东方特有的浪漫智慧,继而生出追慕之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协会前主席托尼·法兰克斯毫不吝惜对白明的赞美之词:“他的作品平静而又文雅,简单却又深刻,反映出绝大多数中国艺术中的抽象基因……也许这是中国传统中一个亘古不变的元素。”越是在世界各地观行,白明越是对中国艺术的“精神美感”产生强烈的依附,这回归不是简单的“穿衣”,而是因西方艺术的感染自然牵出的对文化故园的遥望!他对中国艺术和文化充满确认和自信,更不敢想象消解自己的文化背景以期融入所谓“国际”和所谓“现代”。白明尤其钟情瓷的语言:温润、清雅、含蓄、高贵、从容和安静。他说:“迷恋这种材料实际上是迷恋自己心中的‘古典精神’。”

  与生活 生活中,白明喜欢浅色的衣着,喜欢丝绸,喜欢青花,喜欢水晶,喜欢琥珀似的茶汤和黄酒,尤其喜欢看干净的眼神,从心理上拒绝社会阴暗面。有人说,像白明这样有“社会洁癖”的人在今天做艺术家不合时宜,可谁又能否认恰恰是这种丰富的单纯赋予了白明心的最高境界呢?蜻蜓在窗户里不停地朝外飞,总飞不出去,开窗,飞走了。白明恍然,人也如是,以为看到的就是自己的世界,却忘了有一层“玻璃”隔开了“视线”里的真实。追求这种“真实”,白明有种“得道”的顿悟:哲学的最高形式是身边的美学!生活的最高美学是心里的快乐!“一切艺术创造的价值贵在感觉的充分表达,作品中所体现的感觉愈丰富、愈细致,给予人们的艺术感受便愈充足。白明的感觉是敏锐而深沉的。他的作品反映了他对自然、对生活、对艺术虔诚的爱。今天人们为喧嚣的现代工业化环境及过分跃动的生活节奏所困扰时,非常渴望宁静与安谧,面对白明精美的青花艺术世界,人们的心灵会得到抚慰和净化。”

  孤独是所有艺术家应有的品格。白明孤独,却不寂寞。他把孤独视作一种思想,一种领悟,一种体验,一种安静,一种神往,一种澄明,一种独占的享乐。独处时,白明时常与“自己”对话,不同情境、角度的“自己”不急不慢地倾诉。他向更理智的“自己”学习,向相对更无私的“自己”靠近,向可能更宽仁的“自己”成长,使日常的自己“平凡”,使灵魂的“自己”不平凡。在孔子眼中,能够以自己的德才安顿他人之心,便是君子、圣人。从白明的作品中,我看见了一颗心的释然与安然,我也明白了白明究竟想要干什么?他想安顿世界的心。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