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关于梦境的叙事在西方电影中屡见不鲜,既有以视觉奇观见长的《黑客帝国》 《盗梦空间》 ,也有剧情晦涩难解的《穆赫兰道》 《香草兰的天空》 。西方电影人对梦境的着迷,一方面由于电影媒介本身就具有类似梦境的机制,是名副其实的“造梦机器” ,蒙太奇手法对空间的切换、移置,对时间的压缩或拉伸,将坐在黑暗影院中的观众拉入白日梦当中,相当于一种“催眠” ;另一方面,在观众接受层面,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西方深入人心,已经成为人们常识的一部分,去心理医生处寻求疏解和帮助,亦是西方电影观众的寻常经历,因此创作者拿梦境做文章,展现主人公碎片化的潜意识世界,并不会使观众感到费解和逻辑错乱,相反,观众乐于参与到“梦的解析”之中,获得解谜的乐趣。
近日热映的电影《催眠大师》 ,创作者对于梦境叙事的尝试,在国产电影中尚属少见。影片将重点放在剧作和气氛营造上,只启用了徐峥和莫文蔚两位明星,以二人在封闭空间中的心理角力为主线,显然不属于高成本的大片。这种靠独特构思来赢得观众注意的模式,对于日益繁荣却欠缺好故事的中国影坛也具开拓意义。
以“梦境叙事”为中心的电影往往带有悬疑乃至惊悚色彩,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梦是人类潜意识的显现,而潜意识正如一片幽深晦暗的海域,藏匿着人清醒时或不自知或刻意忘却的秘密与恐惧。《催眠大师》的两位主人公展开一场“催眠”能力的巅峰对决,竞相促使对方进入梦境,去寻找对方百般隐藏的“情意结” ,并尝试解开死结。换言之,这是一个彼此治疗的过程。观众跟随主人公进入那些具有典型惊悚片视听特征的氛围中,受到惊吓,尤其影片运用了鬼魂元素,不是西方电影中清晰可辨、大肆杀戮的恶灵,而是以日韩恐怖片为代表的“心理恐怖” ,鬼魂的形象仅仅显现了两次(床下的老妇和路口的小女孩) ,但女主人公能够“看到鬼”这一灵异现象经表演、台词、环境的渲染,显得愈发真切。按照我国电影的审查制度,宣扬封建迷信的鬼怪恐怖片是不被允许的,然而,“鬼怪”和“恐怖”作为感官刺激元素,确实是商业类型片吸引观众的法宝之一,本片巧妙地借助梦境叙事和心理治疗题材,一方面借鉴了“鬼片”对观众的刺激效果,另一方面又不至于触及审查制度红线,最终将所谓“超自然现象”纳入可解释的精神分析理论之中。
剧作上注重伏笔和反转,在影片前三分之二时间里,男主人公徐瑞宁是治疗者,而坚称能够看到鬼的病人任小妍是被治疗者,观众一直在跟随徐瑞宁发掘任小妍秘密的过去以及她内心深处的阴影。然而,熟悉此类电影的观众定会发现一系列令人费解的蛛丝马迹:为何徐瑞宁实施催眠的道具怀表会脱落,他为何会在治疗病人的过程中兀自睡着,他为何会对卫生间的水流如此敏感?有心理疾病的人是谁?
不过,相对构思的巧妙,本片“真相大白”的谜底部分显得简单生硬,两位主人公的恩师方教授(吕中饰)承担着全知全能的“先知”角色,谜底由她平铺直叙,伴之以相应的画面。这种过于平泛的处理方式,削弱了之前医生/病人强势对峙产生的张力。且除了徐峥、莫文蔚之外的演员,无论扮演病人家属还是来求诊的病人,表演上均不够自然,这也暴露了国内创作者在操刀“梦境叙事”和心理治疗题材方面的不够熟稔。
若要对徐峥和莫文蔚的表演作个比较,似乎莫文蔚的表演要更突出一些,她看似脆弱又愤世嫉俗,矛盾激化时又反应敏捷,她时而强势,时而示弱,引逗着自信又自大的男性对手一步步落入“陷阱” ,很好地诠释出了一位自身也有心理问题的催眠专家的状态。徐峥在情感流露上不如莫文蔚自然,显得更加平面化,急于表现男主人公言语刻薄的个性,反而忽略了人物性格的层次感,谜底揭开后他真情流露的部分略显突兀,突然从冷嘲热讽、高高在上的心理学权威变成了痛失挚爱的深情男子,虽然有偶尔的焦虑和失控作铺垫,但两种形象之间仍欠缺过渡。
本片在场景设计上可圈可点,大部分剧情发生在古旧的小楼中,旋转楼梯、螺旋形状的地砖、古老的座钟等等,都契合“梦境”主题,隐喻着潜意识这一迷宫以及谜中之谜。片头字幕部分显然经过精心设计,昔日悬疑片大师希区柯克便极为重视片头字幕环节,视之为引导观众进入剧情的序幕,《迷魂记》《群鸟》等电影的片头美术均刻意求工,将剧情元素浓缩成简洁的卡通符号展示给观众。
总的来看, 《催眠大师》的尝试是值得肯定的,用极小的故事格局,以回忆和创伤为主题,重申了爱情和友情的正面价值,且具有相当的可看性和感官愉悦(或说刺激) ,此方向应当为中国主流商业电影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