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艺术家访谈 >> 正文

国粹弘扬 京韵流芳——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春秋访谈录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09日10:28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者按: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沃土上远盛开的一朵奇葩,京剧有着深远厚重的文化底蕴。在两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它以其独特而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质、风采神韵,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深入了解京剧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有助于提升人们的文化自信,从而更好地鉴赏传承、弘扬京剧艺术。

  日前,本栏目特约主持人张志甫就京剧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京剧艺术的现代化及传承等问题,对著名京剧艺术家张春秋进行了深入访谈。

  人物简介:

  张春秋,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大师亲传弟子。因在现代戏《红云岗》中成功塑造了“红嫂”这一经典艺术形象而蜚声海内外,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04年,获首届泰山艺术奖“终身成就奖”;2007年6月,被评选为“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2007年12月,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山东省文化艺术终身成就奖”;2011年,获“中国戏剧表演终身成就奖”。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京剧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伦理和审美追求,更寄托了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血脉精魂。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全票通过中国京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足以说明全世界对京剧艺术的认可。但是,国粹京剧被列入遗产的范畴,这一事实多少让人觉得悲凉。在21世纪的今天,如何让京剧艺术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京剧蕴含深厚的传统文化精神

  主持人:京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代表了中华民族戏曲文化的精华。它不仅深受国内观众喜爱,还享誉世界,被认为是人类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您认为京剧被誉为国粹的原因是什么?

  张春秋:京剧是中华民族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剧种。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京剧曾盛极一时,茶余饭后去听场戏,成为那个年代普通大众最主要的娱乐形式。

  京剧之所以如此受欢迎,首先在于它善于接受、吸纳其他戏曲的长处。京剧是在进京徽班的基础上,吸取昆曲、弋阳腔、秦腔和一些地方小调的精华逐渐演变而成。因此,相比某些地方戏,它流传的地域更为广阔一些。

  其次,京剧的故事情节大多贴近现实生活,唱词通俗易懂,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不管观众从事什么职业,文化程度如何,都能看得懂。而且,由于京剧讲究程式美,观众反复欣赏也不会觉得厌烦,所以还有“生书熟戏”一说。

  更重要的是,京剧符合中华民族一贯的道德标准,弘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满足了老百姓对公平、正义、自由等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比如,《宇宙锋》中的赵艳蓉不畏强暴、勇于反抗;《穆柯寨》中的穆桂英巾帼不让须眉,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红嫂》中的红嫂深明大义,对受伤战士照顾得无微不至;《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为了追求婚姻自由,大胆反抗封建礼教等等,都使观众在看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明白该怎么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相比生硬的道德说教,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显然更容易让人们接受。而且,这些戏中所宣扬的价值观念,不仅为那个时代的人们所认同,今天,我们同样能从中获得教益与启迪。

  不仅如此,我们从诸多京剧艺术家身上,也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我不仅跟梅兰芳先生学戏,更重要的是学做人。先生为人正直善良,对我这一生的影响很大。每到过节时,先生总会买很多东西,接济有困难的人。先生还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在日寇占领上海和香港期间,他故意把胡须蓄起来,不给日本人演戏,靠写字卖画为生。直到抗战胜利,先生才重新登上舞台。可以说,先生高洁的品格也是成就他辉煌艺术的一个重要原因。

  京剧表演要给人以美的享受

  主持人:您6岁开始从艺,到如今已有80多个年头。在8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您成功塑造了贵妃、红嫂等一系列经典形象,深受广大观众喜爱。请您跟我们分享一下在京剧表演方面的经验和感受。

  张春秋:人们平时在看电视时,容不得半点虚假。如果哪个细节出现了纰漏,那肯定会被眼尖的观众批评。但是京剧就不一样,京剧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表演讲究虚拟性和程式化。舞台上常常是空空如也,几乎没有什么真实的布景。表演开门时没有门,上下楼时没有楼梯,骑马时更不可能有马,但是观众却能通过演员的表演,仿佛看到了那些场景,而且不会觉得虚假。这也是我们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之处。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说京剧艺术是“角儿”的艺术。同一部戏,不同层次的演员来表演,能给观众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受。舞台上,演员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要给人以美的享受。比如,在《贵妃醉酒》这出戏里,贵妃左等右等都没等来皇上,因而借醉酒发泄心中的哀怨。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醉酒后路也走不稳,再加上哭哭啼啼,那肯定难看极了。但是在舞台上,你就不能按生活的原样去表现人物。哭,要哭得美;醉,也要醉得美。哭的时候,用手指轻点腮颊,动作要轻盈;醉酒后,步子不能踉跄、瘸拐,而是踮着脚尖,身体稍稍倾斜;表演“下腰”“卧鱼”等动作时,一点都不能含糊。这样,观众看到的贵妃虽然醉了,但身段还是相当优美的。

  最难的,是要通过你的眼神、表情来反映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比如,《宇宙锋》里的赵艳蓉装疯,一方面要让她的父亲觉得她真的疯了,另一方面还要让观众感觉到她是在装疯。这就要靠演员用丰富的表情来表现。而且,不管是真疯还是装疯,舞台动作还必须要美。如何表演得细致、妥当,需要演员在舞台实践中反复琢磨,设身处地地体会。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要想在艺术上有所成就,必须勤学苦练,舍得下功夫。梅先生演了一辈子戏,对自己的演技从未感到满足。他总能在不断的演出中发现缺点,使自己的表演更趋完美。

  京剧改革要符合观众需求

  主持人:您跟随梅兰芳先生学艺,深得梅派京剧真传。但是,在多年的舞台艺术实践中,您并未局限于梅先生的艺术路子,而是在此基础上对京剧艺术进行了适当革新,从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在您看来,京剧艺术应当如何与时俱进?

  张春秋:艺术的生命在于它的时代性。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如果墨守成规、一成不变,都不可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京剧也是如此,必须与时俱进。

  事实上,京剧自诞生到现在,一直处于改革、创新的过程中。诸多京剧艺术家根据各自对艺术的理解,对京剧艺术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从而形成了梅派、程派、荀派、尚派、张派等各具特色的流派,推动了京剧艺术的发展。

  梅兰芳先生刚开始唱戏时,他也是“抱着肚子”唱,脸上几乎没有什么表情,后来

  改成表演人物,在唱的同时增加了手、眼、身、法、步等表演动作,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他先是跟陈德霖、时小福、王瑶卿学习京剧,后又跟丁兰荪、俞振飞、许伯遒学习昆曲的唱法和身段,并从绘画等其他艺术中吸取养分,逐步形成别具一格的“梅派”。

  我自学京剧起,就格外钟情梅派京剧。能有缘拜梅先生为师,我感到很荣幸。只要梅先生说戏或上台演戏,我都仔细看,认真记。先生在台上的举手投足,甚至是一个眼神,都能让我暗自琢磨上好一阵。但这不等于我必须一直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地跟着先生学。我想,先生怎么演,我就怎么演,那就不会有发展,只能看梅兰芳了。先生也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时代不同了,不能刻模子。如果有些戏的某些地方不合适了,那就要想办法填补。先生要活到现在,他也是要改的。

  首先,老戏要新唱。对好的传统剧目,要不断地改进,填补欠缺。比如《贵妃醉酒》,我觉得原剧有个细节不太合理:皇上约了贵妃,却又突然驾转西宫,在贵妃等皇上的过程中,太监高力士不应该一点都不知晓。所以,我在这个地方做了一些改动:当贵妃边唱边走接近百花亭时,高力士增加了一个打探的动作,并与裴力士有哑语交流。这样,逻辑上就更合情理,戏也更好看了。

  其次,戏要紧凑。过去唱戏喜欢拖腔,一板三眼,废锣很多,节奏太慢。现在生活节奏加快了,相应的,戏的节奏也要紧凑些。你想想,一出戏要是松松散散,唱上三四个小时,台下观众能有多少人能坐得住?

  梅先生曾说,演员是永远离不开观众的。演员在戏剧上的改革,一定要配合观众的需要来做,否则就是闭门造车,出了大门就行不通了。今天,我们谈京剧艺术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还是要像梅先生说的那样,以观众的需求为标准。同时,还要遵循“移步不换形”这一原则,不能“伤筋动骨”。如果改得没有京剧味儿了,那就不叫京剧了。

  弘扬京剧要重视人才培养

  主持人:我知道,您退休后,并没有在家颐养天年,而是常年活跃于各种社会活动中。我们不仅能在一些京剧晚会上看到您的表演,还能在学校等场所见到您的身影。是什么使您在耄耋之年,仍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京剧艺术。在您看来,我们该采取哪些措施,以更好地普及、弘扬京剧艺术?

  张春秋:弘扬与普及京剧艺术是老一辈艺术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不管是专业的京剧青年演员,还是热心的票友、业余爱好者,只要对京剧感兴趣,我们都应该把自己的艺术经验和心得体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弘扬京剧嘛,那就是要大家都会唱才好,哪怕就会唱那么几句。

  2011年,在我住院期间,上海一个学生请了10天假来找我学《贵妃醉酒》,问我学一出戏多少钱。我就跟她讲:“黄金有价艺无价。青年追求艺术,我很高兴。对青年我不保守,你要觉得我的哪出戏唱得好,你要学你就拿去。只要身体顶得住,我就教。”

  我觉得我们身边喜欢京剧的人还是很多的,就是不知道该到哪里学、跟谁学。前几年,我曾经参加了济南市中小学“京剧进校园”活动,发现大部分孩子都很喜欢京剧,而且有些孩子还唱得非常好,这让我感到特别欣慰。这也说明京剧其实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让青少年难以接受。我们现在弘扬和普及京剧,是不是可以把京剧纳入教学课程,让我们的孩子从了解最基本的京剧常识开始,有计划、有规律地学习、欣赏京剧艺术?虽然我们现在也有“京剧进校园”等活动,但它的作用毕竟还是很有限。当然,这需要我们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另外,现在许多戏校生源短缺,我认为关键也在于没有好的老师教,所以家长也不愿意让孩子报名上戏校。长此以往,就容易导致京剧人才断档。学京剧不容易,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行当太多,这不是一两天能练就的,要从娃娃抓起。

  还记得我小的时候,每天早上5点钟就起床练功,去天井里跑圆场、吊嗓子、压腿、拿大顶。无论寒暑,都是露天练功。冬天更惨,汗湿了衣裳也不能停,只能不停地练。我们那时不叫“学戏”,叫“打戏”。每次拿顶时,我养父(张远亭)便会点上一炷香,香不尽是不能下来的。不过,现在回想起来,我小时候的那点苦没白吃,打没白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我说这些,并不是让现在的孩子们也要像我小时候那样学京剧,而是强调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我们常讲,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其实,对于京剧艺术也是一样。必须按照艺术专业规律,不间断地培养一批又一批功底扎实的好苗子,这样,我们传承了这么多年的宝贵遗产才不至于走向消亡。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