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小说 >> 作品评论 >> 正文

家国情怀的生动书写(岳雯)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09日09:56 来源:中国作家网 岳 雯

  近年来,“眷村”已然成为文化辨识度很高的名词,在文学作品中屡屡被呈现,赖声川的话剧《宝岛一村》、朱天心的小说《想我眷村的兄弟们》,都刻画了在1949年随国民党来到台湾的老兵们离家、思家与渴望回家的心绪,以及“眷村二代”逐渐对这片土地产生认同的心理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眷村”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地理范畴,而是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文化意味的象征空间。

  李闽榕在为长篇小说《原乡》写的序里提到:“我曾经在两岸智库论坛上建议:两岸的研究议题,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先从两岸都能接受的,现在正进行的经济合作交流议题开始,逐步进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以及两岸现代文化的统合研究,最后进入两岸政治互信、政治交流、政治协商、政治统合的研究。”这一提议可谓远见卓识,充满了政治智慧,我深以为然。《原乡》这部长篇小说,正是实践了李闽榕的提议,以文学的形式寻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这意味着两岸有着共同的深远的血脉,这恰恰就是解决两岸问题最坚实的心理、文化基础。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这部情节生动、充满戏剧元素的小说里面,暗藏着家国天下的结构体系。我国古代一直是农业经济占主导,因此衍生了“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格局。所谓“家国同构”,指的是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上具有共同性。《礼记·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正是这一“家国关系”的生动体现。也就是说,在古代传统文化中,“家国”是一体的,只有通“家”才能进一步建立对“国”的认同。到了五四时期,“家国”认同被打破了,家族被认为是对个人的束缚,个人只有先从“家族”关系中挣脱出来,才能成为新国民。从这个意义上说,《原乡》的根基,是中国传统文化。这部小说致力于国之一统,却首先要在“家”的格局中使破碎的得以完整,失散的得以重聚,分隔的得以汇聚。具体而言,即是孟子所说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先说“父子有亲”。老兵们之所以对故土魂牵梦绕,无论付出什么样的代价都一定要返回家乡,最重要的是,在故乡有他们的父母,有他们的亲人。当老兵们因为回乡探亲有困难,不得不通过录像的方式将自己要说的话带给亲人的时候,八百黑的一席山西梆子叫人热泪盈眶:“擦去了老娘的热泪满腮,提起了往事儿心如刀裁,心如刀裁呀……十五年日日夜夜,夜夜日日常把南朝怀,到今儿才有机会探母来!”这分明是老兵们日日夜夜藏在心底泣血的心声!“游子望故乡”这一传统题材翻出了新意,构成了两岸交流最为坚实的民心基础。还有“夫妇有别”。老兵们被迫离家之时,很多人都已经在家乡娶亲。譬如,还是中学生的傅友诚已经有了恋人淑玲,洪根生有了他的阿茶。这一别就是几十年。有的人,像阿茶,就始终默默等待着他的丈夫归来,独自撑起了一个家;而洪根生虽然在台湾又娶妻生子,但内心也时时惦记着远在大陆的妻子,处于分裂的痛苦中。关于这一点,小说巧妙设计了洪根生一家来到香港,与阿茶见面,此时,不仅根生与阿茶重聚,根生的妻子也与她到大陆当兵不得返台的丈夫林水泉相遇,此时,两个家庭怎么办?这也是考验小说家的关口。作者没有轻易地让所有人“各就其位”,而是让阿茶缓缓说出这样一番话:“世道不公平,总有人吃亏,有人占便宜,咱们这辈子活过来,什么亏没吃过?咱们不妨吃亏到底。”这既让人看到了阿茶的胸襟,也不得不佩服小说家的智慧。两岸三通,并没有破坏既有的家庭人伦秩序,相反,是另一种宽容与理解。所谓“朋友有信”是在读这部小说时,常常为住在眷村里的老兵们之间的情谊而感动。他们的生活并不容易,却靠彼此之间相濡以沫的情谊活了下来。为了达成回家的心愿,他们会从不多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凑起来买一个摄像机。当杜守正冒险回到大陆,没有首先回到自己的老家去看望失散多年的亲人,而是来到战友的家里,从厦门到江西,到山西,要替战友们在父母的坟前磕上几个头,最后才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山东。

  从这个意义上说,《原乡》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致敬,它让我们再一次意识到,深藏在两岸人民心中的血脉亲情可以跨越政治风云,沟通彼此,进而重建我们的民族精神。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