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耶德曼》中古道德剧与后现代摇滚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08日10:09 来源:北京日报 林克欢
    《耶德曼》剧照     李晏 摄 《耶德曼》剧照 李晏 摄

  “2014首届天津曹禺国际戏剧节”期间,德国汉堡塔利亚剧院在天津大剧院演出的《耶德曼》,将中古道德剧与后现代大众流行音乐这两种看似全不相侔的艺术门类,硬生生地粘贴在一起,既兼顾娱乐与说教之道,又满足部分观众越轨的绮想,呈露了吸引广大青少年消费群体明显的商业企图,也潜含着自相矛盾的意识形态。

  《耶德曼》(Jeder mann),在德语中是“每个人”的意思,所以也有人将剧名翻译成“人人”或“凡人”。剧作由奥地利新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家霍夫曼斯塔尔,根据中世纪无名剧作家的道德剧改编而成。其重要特征是将各种抽象概念,如金钱、贪婪、死亡、诚实、仁德、信仰……拟人化,变成一些寓意性人物形象。戏剧冲突主要表现善与恶、精神与肉体之间的斗争,最终遵循圣经的教导,引导人们弃恶从善、皈依对上帝的信仰。

  该剧1920年于萨尔茨堡艺术节首演,由奥地利著名导演莱因哈特(M·Reinhardt)执导。莱因哈特和他的创作团队,同神职人员合作,将该剧的演出变成萨尔茨堡民众的宗教庆典和艺术盛事。演出在当地大教堂门前宽阔的广场进行。教堂的掌礼官充当报幕员,大主教宣读主祷文。在教堂庄严的钟声、管风琴声和唱诗班的歌声中,演员从观众席中登场表演。全剧末尾安排在日暮时分进行,无数火炬将戏剧场景映照得十分辉煌壮观。“天使”由教堂屋顶从天而降,神秘的呼声从教堂塔顶、地窖、远方传来,催促“有钱人”(耶德曼)的死亡。莱因哈特在《舞台剧的探索》一文中说,“在今日的危险的实利主义中,对这样一个描写富人之死的老戏,赋予一种伟大的当代的现实意义及深刻的道德作用。”他们将中古民间的道德剧同当代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使《耶德曼》真正地甦醒,再次成为民众共同的精神财富。

  此次塔利亚剧院的演出,除“死神”一角由摇滚女歌星西蒙·琼斯扮演外,以近乎独角戏一赶三的形式,由男演员菲利普·霍启曼一人串演有钱人“耶德曼”和所有其他角色。

  演出保有霍夫曼斯塔尔原作的大部分内容,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其对金钱、善恶的态度,对婚外两性关系的批判,均不脱天主教教义。在今天这个后冷战时代,虽然无神论不再与“铁幕”或“共产主义”划上等号,但在西方,对上帝的信仰,仍旧与当代政治心理有着微妙的关联。我不知道导演巴斯蒂安·卡夫特启用俊男靓女、明星歌手,用现场演奏的摇滚乐代替宗教音乐,将全剧娱乐化,除了商业目的外,是否有冲淡宗教色彩方面的考虑。

  若从艺术方面来观赏,对我们较有参考价值的是,《耶德曼》的演出虽然挪用影像、摇滚乐、破除舞台边框的灯光处理等现代/后现代技法,却仍然保存着德国表现主义戏剧的许多特征。演出者在舞台上端悬置有“Live”字样的霓虹灯,在接近台面处设置一排横贯舞台的平射灯,用戏剧舞台“表现”人生舞台。而且台中有台。此外台右处放置了一个微缩的舞台模型。大、中、小三个舞台同时存在,其“表现”而非“写实”的意图十分明显。演出中最重要的道具是一架完整的骷髅尸骨。导演将有钱人耶德曼贪婪、奢靡的生活,“表现”为与死神共舞的一生。表演方面,演员主观的、暴烈的表演,排除了惟妙惟肖的形象塑造与对人物行为动机的仔细刻画,将个人的内在体验,外化为怪异的视像与狂乱的喊叫……演出中,对观众席喷撒烟雾,时时将强光射向观众,既是企图打破舞台与观众席、戏剧舞台与人生舞台的界限,也是用强光“表现”上天之眼对“每个人”的心灵拷问。

  如今,已极少有艺术家画地为牢,将自己划归某一流派或某一体系,表现主义作为一种戏剧思维与舞台技法已失去意义。然而,其强烈、激奋的情感,饱满、旺盛的创造力,对意象、象征、隐喻的舞台表现的执着追求,表现而非模仿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艺术手段,仍融涵回味无穷和可资借鉴的意义。

  我所说的自相矛盾的意识形态,不仅指舞台演出包含对宗教内容的宣扬与音乐对宗教色彩的消解;也指摇滚乐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与将现场摇滚变成商业噱头的滥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西方反文化与学生运动的全盛时期,摇滚乐曾是最能鼓舞人心的大众传媒。其重要的文化意义,不在其节奏与旋律的基本结构中,而在于歌词的力度与情感的冲击性,在于创作者/演唱者以真实情感与观众直接沟通所蕴蓄的世俗娱乐与精神能量。

  尽管西蒙·琼斯的现场演唱,不失诚恳真挚,其情感的宣泄与作为死神形象出现的场景,仍依稀可见少量被稀释与扭曲的反文化残迹,但已失却了原有的战斗力量与意义,成为追星少年痴迷青春可资消费的娱乐形式。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