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我在北京,挺好的》:谈好小爱见功夫(张成)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07日10:11 来源:中国艺术报 张成

  央视一套黄金档今日播出,创作研讨会上专家认为——

  《我在北京,挺好的》 :谈好小爱见功夫

  被看作是电视剧《小麦进城》姊妹篇的《我在北京,挺好的》今日登陆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系全国首播。本剧由刘嘉军编剧、姚远执导、王茜华领衔主演,其写实风格紧扣时代脉搏,为观众带来异乡人笑中带泪的追梦故事,传递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日前,由中国视协、中央电视台电视剧管理中心、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新闻出版广电局、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主办的《我在北京,挺好的》创作研讨会在京召开。

  《我在北京,挺好的》讲述了改革开放初期,王茜华饰演的陕南姑娘谈小爱只身来到北京,遍历挫折、困境之后,终获幸福的励志故事,其中有苦有甜、有泪有笑,展现了小人物的奋斗历程以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北京发展的历史画卷。

  出品方代表、西安曲江丫丫影视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艺术总监谈伟介绍:“ 《我在北京,挺好的》继承了颇受好评的热播剧《小麦进城》的创作班底,故事依然发生在北京,主人公是都市异乡人,相较于《小麦进城》增添了幽默色彩,笑中有泪,情节设置更吸引人,环环相扣,节奏更快,而且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刻画得都非常生动。在创作过程中,我们既要传递正能量,又要让观众喜爱。 ”

  打工题材新突破

  不管是在每年的央视春晚上,还是在影视、文学作品中,“打工题材”的艺术作品一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作为城市中的异乡人,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和梦想到底有没有变化,与“城里人”的融合到了哪种地步?观众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我在北京,挺好的》提供了一些新鲜的元素。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说:“以前的打工题材的文艺作品都是站在同情打工者的角度上去看待问题的,作品中充满了打工者的辛酸、无奈,笔墨集中于打工者的‘苦’ 。《我在北京,挺好的》超越了这一点,集中写打工者的奋斗历程;同时还反映了北京的城市化进程与打工者息息相关;打工者的梦想也是与时俱进的,这一点很难得。 ”

  对于“与时俱进”四个字, 《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彭程表示认同,他说:“ 《我在北京,挺好的》是对‘中国梦’这一宏大主题的具象化表达,对生活的广度和历史的深度展示得很成功,刻画了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像剧中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经商热,呈现得比较到位的。 ”

  “谈好小爱见功夫。 ”中国视协理论研究部主任赵彤对主人公谈小爱的名字作如是观。他认为,谈小爱,不仅是剧中主人公的名字,也是这部剧“以小见大”的视点所在。他说:“ 《我在北京,挺好的》不仅是剧名,也是剧中不少群众演员在京感受的概括,成为主创的共同道白,是千百万个寻梦者告慰异地亲人的普遍话语。本剧以当事人的视点,讲述了20年来农民进城务工的小故事、小日子。 ”

  人物形象有新意

  “中国的城镇化本质上是人的城镇化,因此,打工题材文艺作品的关键处在于人物的形象设计。 ”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说。那么,本剧中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形象又有哪些新意呢?在《我在北京,挺好的》中,谈小爱千里迢迢来到北京,做保姆、摆地摊、卖服装、承包商场、办企业,历经坎坷、大起大落。彭程说,谈小爱就是中国的“阿信” 。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刘玉琴认为,本剧的一大特点就是把外来务工人员和本地人放在了平等的位置上。她说:“剧中展现了外来务工人员和北京人的婚姻,有意思的是,作为外来务工人员,谈小爱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种嫁给北京人的喜悦,她是以一种平等的态度来看待这段感情的,她对感情的态度要超过了物质的部分。而剧中男方的父母也没有瞧不起谈小爱,他们认为,儿子如果认可这段感情的话,他们也不反对。 ”

  尽管有很多亮点和新意,专家对本剧和打工题材文艺作品还是提出了一些建议。央视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舒东说:“本剧过多地展示了一些琐碎的场景,对于从恢复高考到2008年间,北京城市飞速地发展这一宏大的历史背景展现不足,没有把人物命运与历史背景有机地交融,有些遗憾。 ”仲呈祥说:“总的来说,谈小爱还是一个刘慧芳式的人物,十全十美,这可能与时代的审美有些出入。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庞井君则表示,作为一部描写北京题材的宏大电视剧,如果能在思想的激荡和历史的变迁角度着墨多一些会更好。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