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在近20年来的世界影坛,亚洲电影的身影日渐清晰。在傲视全球的好莱坞面前,他们敢于并且善于与狼共舞,这注定是一场勇者胜弱者败、智者生愚者 亡的残酷竞技游戏。亚洲电影的崛起多多少少带有破釜沉舟、绝境缝生的悲怆意味,但悲怆之后却是采摘果实的兴奋和喜悦。中国的《卧虎藏龙》《三峡好人》《白 日焰火》,日本的《鳗鱼》《花火》《情书》,韩国的《撒玛利亚女孩》《老男孩》《蝙蝠》,伊朗的《樱桃的滋味》《小鞋子》《德纳和西敏:一次别离》等作品 在让世界侧目的同时,也让亚洲电影找到了自信和自尊。亚洲电影无疑改写了世界电影的版图,成为不敢让人小觑的重要一域。面对崛起的亚洲电影,学界亟需凝聚 目光,加快脚步,发出自己的声音。由南京大学周安华教授等撰著的《当代电影新势力——亚洲新电影大师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即是这方面的 研究成果。
该书选取了亚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27位著名导演。每一章开头以简短导语,大体分析该国或地区电影的新动向和新特点,接着是作为主体部分的导演 论。全书对亚洲电影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认为亚洲电影具有一种英雄主义情怀,导演们善于从个人体验出发,频频与现实对话,与历史对话。比起欧洲导演,他 们更多地关注公共场域,更多地凝视生活变迁,更多地思考文化精神。亚洲电影能够呈现出极富特质的东方镜像,他们喜欢在走向开放的国际化进程中书写亚细亚文 化,以鲜明的个人化视角和独立不羁的艺术追求,建构自己的叙事逻辑,进行着“反奇观化的哲思挖掘”。该书还认为,亚洲电影为当代世界电影创造了一个别样的 审美空间。亚洲电影追求“虚构客观化”,一方面不事渲染地捕捉那些来自生活却又远高于生活的人和事,另一方面又融进虚构元素,二者相互支撑,琴瑟相和,让 观众被哲理触动,被启示唤醒,被发现震惊。该书的上述观念对人们了解和认识亚洲电影不无启发。
该书写得相当扎实,处处以作品说话,因此避免了泛泛而谈的总论、大而无当的宏论、故弄玄虚的高论、貌似深刻的空论、味同嚼蜡的旧论和哗众取宠的 怪论。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充分熟悉导演并反复研读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的。以马来西亚新锐华人导演陈翠梅为例。作者在对她的生活经历和《故乡》《丹绒马林 有棵树》《南国以南》《蘑菇兄弟们》《爱情征服一切》《大马十五》《每一天每一天》《我的失败作》《无夏之年》《辐射村生存手册》等10部作品认真考察之 后,从创作主导形态、影人合一的拍摄手法、纪实主导与女性主义的电影模式三方面展开论述,认为陈翠梅的电影看似单纯但又不太容易进入,她以静态甚至沉闷为 外壳,保护自己敏感而悲观的内心世界,为自己寻找志同道合的爱好者。
如何辩证地看待批评对象,一直是批评界难以解决的问题。在种种因素的作用下,批评界大体呈现出这两种极端做法。一种是吹捧式。这种做法过分仰视 批评对象,极尽赞美之能事,动不动就使用“近年难得的佳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发展史上的重要章节”,“经典作品”等溢美之词。另一种是棒杀 式。批评者自以为是德高望重的学术权威或者前途无量的新秀,手握真理,于是不论对象青红皂白,一律打翻在地。该书能够从实际出发,坦诚面对研究对象。比如 关于金基德,该书指出,“作为一个有着敏锐艺术直觉的导演,金基德善于发现寓于事物表象下的深层意义,他对韩国的社会状况有着深刻的洞见,清醒地觉察到现 代社会中人们正在普遍的丧失道德感、价值感和人性尊严。”但同时也指出,他的表现方式过于极端,喜欢玩弄一些技巧和花招。关于姜文,该书分析了他在小说改 编方面的成就,在性与暴力等元素、色彩、音乐等视听语言方面的独特性,但同时也看到,“姜文的电影一直都有一个观众接受度的问题。因为他强烈的主观叙述的 愿望,刻意忽略现实真实的表达方式,使得有些电影表达太过诡诞而让人难以接受”。关于王家卫,该书阐释了他的作品对消费时代爱情主题的把握,对人与人之间 疏离关系的揭示,对旁白、音乐、色彩、构图、剪辑、光影等艺术手法的探索,但同时也看到王家卫自我重复的弊端。
该书的语言比较有诗意。这种诗意化语言从章节标题上就可以显示出来。而翻开正文,更是诗意浓浓,文采斐然。比如在论述北野武时,这样写道:“北 野武的左右脸的泾渭分明使其注定要诠释日本‘菊与刀’的双重文化。阳刚和阴柔,如同太极的两极,镶嵌在日本人的民族精神中,更显现在北野武这个导演的个体 身上。‘刀’的凶狠决绝和‘菊’的恬淡静美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两者相辅相成方能构成北野武人格上的完整性。北野武拍摄‘温情电影’不是想证明自己不仅仅只 会拍暴力电影,而是其情感的自然流露。北野武总是在这种反差和矛盾中寻求平衡。”在论述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时,这样写道:“带着热带丛林的病与梦,在这 片真正代表着‘自由’和‘家’的神秘领域里,他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那打通宗教、艺术界限的东方魅力,还有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阿彼察邦的电影,在如今一 片喧哗之中,散发着如深谷幽兰般令人神往的迷人气息,当然还留给我们更多沉思的余地,关于第三世界的本土文化自觉、关于‘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视觉文化时期 的祛媚与复归。”这种诗意化语言在该书中不时出现。
如论及美中不足,该书对导演创作年表的收集似乎有所欠缺。阮青云、岩井俊二、马吉德·马吉迪、朗斯·尼美毕达等导演的创作年表统计到2008 年,李安、王家卫、吴宇森、米拉·奈尔以及雅斯敏·阿末等导演的创作年表统计到2009年。对于当下出版的时间来说,创作年表似乎应该更新更完整些。
总之,该书像一个经验丰富、修养深厚的讲解员,她手持电筒,不停地划过亚洲电影的夜空,那摇曳的灯光不时散发出迷人的光泽。在她的精彩讲解下,人们对亚洲电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