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作品 >> 艺苑 >> 正文

“素人”画“家”:对“小家”的眷恋 对“大家”的热爱

——记“南方艳阳”陈澄波艺术大展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05日10:23 来源:中国艺术报 张亚萌

展望诸罗城(布面油彩)  陈澄波

  2月2日出生的人真厉害——不但有名满世界的肖邦、乔伊斯、海菲兹,如今点击率颇高的朴槿惠,还有1895年2月2日出生在诸罗(台湾嘉义)的 20世纪中国美术先贤之一陈澄波。嘉义的2月,想必是一个可以直望南国艳阳的时刻,陈澄波的一生和他的作品,也都充溢着扑面而来的南国热风。

  陈澄波受家学蒙养,自幼便对中国传统文化如诗词、书法等都有相当的了解和接触, 1924年他考入日本东京美术学校研习西画,艺术才华脱颖而出,在校期间就创作了以家乡风景为题材的《嘉义街外》《夏日街景》等作品,可见他游学海外,仍 心系家园的乡土情愫。1929年毕业后,他应聘任教于上海新华艺专和昌明艺校,并在江南一带写生创作,成为海上画坛活跃而著名的画家。最为重要的是,他曾 参与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具有先锋意识的“决澜社”活动,投身艺术革新的热潮。1933年他回到家乡,在以绘画为职业的同时,也课徒授业,推动美术教 育,曾参与发起台湾最大的民间美术团体——台阳美术协会。正是他跨越海峡在大陆和台湾从事美术创作、教育和社会活动的艺术经历,留下了许多值得今天两岸共 同研究的历史,也使他的名字嵌印在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美术史册之中。

  2014年是陈澄波120周年冥诞,由中国美术馆、财团法人陈澄波文化基金会、台南市文化局共同主办的“南方艳阳——陈澄波艺术大展”于4月 24日至5月20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呈现陈澄波各个时期的代表作133幅。与此同时,另一位台湾美术扛鼎人物——王悦之先生的展览也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两位20世纪台湾艺术大家的时空相会,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直言是“策展的巧合” ,而在陈澄波长子、财团法人陈澄波文化基金会董事长陈重光看来,则是续85年前之约:“陈澄波的一生,看似大部分时间活动于南方的台湾、上海,乃至日本等 地,但事实上他对北方的北京也始终心怀向往。1929年初到上海任教时,便安排好一场访京之行,可惜不慎感染白喉入院治疗,错失了此一机会。 ”

  1924年,时任嘉义公学校教员的陈澄波毅然辞去稳定工作,在夫人的支持下,以30岁“高龄”东渡扶桑,考入东京美术学校。自此,他创作的一系 列风景、景物、人物油画作品,如《北回归线》 《早餐》 《上海码头》 ,皆带有奔放如南方艳阳的浓郁色彩,展现出他丰沛的感性,用笔直抒胸臆,使得作品洋溢出蓬勃的生机。而他最鲜明的“ID” ,则是如同素人画家一般质朴的艺术质感。

  “素人、稚拙、不安定、未完成……”很多评论家初看他的作品,难免留下这样的印象。其实,“素人”不是对陈澄波的贬低,而正是他对家园乡土、风物人生、赤子情怀的显露。

上海码头(布面油彩)  陈澄波

  一如他的《早餐》 ,颇有野兽派特征的色彩,水果和娃娃稚拙地同居一盘。据台湾成功大学历史系教授萧琼瑞介绍,陈澄波强烈的个人气质,使他对“学院训练”的要求标准,始终保 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心态。他容纳了许多一般画家所不能容忍的“概念化”的做法,留存在画面中,并形成一种独特而强烈的风格。所谓的“概念化” ,往往给人一种“素人”的感觉,但就陈澄波的作品而言,则表现出一种“视觉恒常性”的特色。“换另一种角度而言,‘视觉恒常性’这样的思考,正是来自西方 塞尚以后的立体主义的前卫思潮,也就是以‘认识的真实’取代以往视觉‘感官’仿真的真实。 ”萧琼瑞认为,塞尚的视点移动手法,也在陈澄波的作品中有所落实: 1927年的《嘉义街外》 ,一点透视下的黄土路面,就有一种特别抬高的“超透视”倾向,为的是要强调南台湾阳光照射下故乡黄泥土地的热度。1931年的《我的家庭》 ,已经是一种完全主观式的表现手法,在传统学院中应该被画成椭圆形的桌面,在陈澄波的笔下则是一个正圆形的切半,这绝不是不自觉的“素人”风格,而是立体 主义“认知型”的绘画表现手法。陈澄波面向“素人”的绘画趣味,来源于反透视、反写实的现代表现,汲取后期印象派多种艺术语言的营养,这亦使他成为上世纪 30年代“新派洋画运动”的重要一员。

  以素人之心态直面大千万物,从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陈澄波对“纯真气质”的重视。台南应用科技大学美术系副教授陈水财认为,“纯真气质是陈氏风格 的最大特色,他无论画人物或风景,都保有一股稚拙之气,带点‘素人’画风。陈澄波能考进东京美术学校,并接受严格训练,自不能以‘素人’看之,‘学院中的 素人画家’是针对他画风的检视” 。

  “作品只要技巧高妙便具有价值,同时能表现自我也很重要,还要让鉴赏的人也能满足” ,“将实物理智性地、说明性地描绘出来的作品没有什么趣味,即使画得很好也缺乏震撼人心的伟大力量。任纯真的感受运笔而行,尽力作画的结果更好” 。陈澄波曾在笔记中如是说。

  强调“任纯真的感受运笔而行” ,表现纯真的心理状态,素人一般的“纯真”是画家浪漫气质的外显,也是他艺术追求的重要指标。

  陈澄波素人心态之根本,或许在于他的“切切故乡情” 。1933年,陈澄波因上海“一·二八”事件被迫返台,故乡风土成为他后期戮力描绘的课题,大批充满土地温度与情感厚度的风景画作,构成一般人对他最熟悉 和喜爱的印象。他有很多作品都在描绘他的“家” ,从住所不同角度观察的街道景观,家乡的点滴变化、一草一木,家人的肖像、欢聚一堂的场景……都包含着一种对“小家”的眷恋和对“大家”的热爱,以“家” 为起点,更以“家”为核心来望向世界。以此,他虽然创作高产而题材宽阔,但纵观他的艺术,最为感人的乃是他对生活与自然的热爱:他笔下的苏杭湖山、上海烟 波以及嘉义乡野、淡水田园,无不充满对万物生命和生活风情的真挚关切,特别是对自然景色的时令气候、山水草木的生命仪态有贴切而细腻的感受,如同大自然的 歌者,于行旅间会心发现,一路吟唱,抒发着一位艺术赤子坦诚而炽热的情怀。

  1947年初,陈澄波从“家”的窗花向外望向玉山,画下了与梵高的《群鸦乱飞的麦田》的视觉感受并无二致的《玉山积雪》 ,成为他的遗作。从恬淡的湖光、温馨的街景,从追日少年到痴迷艳阳的大师,“素人”一般的陈澄波,始终有一种如同三毛的《素人渔夫》的情绪,那是一种随心 所欲画下南方艳阳的“生活的艺术” 。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