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小说 >> 作品评论 >> 正文

《后土》 :真实的再现与深情的阐述(刘新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05日09:26 来源:中国作家网 刘新生

  叶炜的长篇小说《后土》是他“山乡三部曲”的第二部。小说以麻庄这一山村作为透视的窗口,叙述了苏北鲁南山村的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环境生态、生命形态,真实反映了几十年山村发展的轨迹。

  故乡的水土养育了叶炜,作品中,他将自己对故乡的感情表现为对故乡悠久历史的了解和记忆、对家乡语言的运用、对乡亲们命运的关心,小说不仅表达了叶炜面对故乡发展变化时盈溢的喜悦,还饱含着“哀其不争”的伤感。

  小说中的麻庄是一个普通的村子,这里生活着朴实平凡的农民,他们的生活习惯是典型的农民习惯,全部的生活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然而,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民主意识、道德心理对麻庄人们的慢慢浸润,使得村子逐渐受到现代气息的影响。现代城市的发展像一架巨大的吸尘器,猛烈地吸聚着农村大量的人力物力。尤其是城市经济带来的优越环境,吸引着广大的农民群体背井离乡,涌入城市寻找自己的梦想。农村的劳动力走了,剩下的非老即弱。留守、鳏寡孤独、病残——空壳的村子今后的路应该怎样走?这是中国农村如何走向现代化的询问,也是今天城镇化建设的询问。

  农村中没有产业就留不住劳动力,没有劳动力的农村就没有发展的活力。叶炜敏锐地发现并表达了这个问题,通过对大学生村官刘非平回到麻庄“开发农家乐,发展旅游业,以观光旅游带动麻庄的经济发展,带动麻庄乡亲共同致富”的描写,对农村社会未来的发展之路给予了回答。

  在关注农村经济落后、生活贫穷现状的同时,叶炜更注重从文化的角度对农村社会进行审视。小说首先揭示了当代农民的信仰。中国农民信奉土地,作品中,土地庙一直贯穿于作者的叙述之中,久远的过去,先人设立了土地庙;现代社会的今天,土地神依然过问人间的事情:“我的庙宇一旦建好也不能随便迁移……你们弄个仪式,把我请到新庙住上一段时间,就算是小楼有了地气了!”土地庙是一个象征,象征着传统文化在农村根深蒂固的影响,反映了农村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影响,揭示了农民思想深层的信仰。

  叶炜生长于农村,小说中对农村的叙述凝集着道德的拷问,作者对道德力量、正义公平给予了热烈张扬。这一理念是通过对主人公刘青松的描写而展现的,刘青松正派、厚道、义气、包容、有责任心、有思路,既代表着农村应有的脊梁骨干形象,又代表着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理想农民品质。这个人物体现了作者的道德判断,也蕴含着他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此外,新颖的艺术表现为《后土》的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保障。首先,土地庙的描写贯穿小说始终,在神秘色彩中掩映着深刻的主题。小说在序曲中就已点明,“麻庄人崇拜土地,视土地为娘亲”。自此,作品全篇叙述中土地庙、土地神与麻庄人的命运密不可分,不论时代更替、社会沧桑,都联系着人们的生活。土地庙的神秘色彩不是故弄玄虚,而是包含着深刻的认知,以隐喻的方式暗含着叶炜对当下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和价值判断。土地神不仅仅是观念形态层面的信仰,更是农民生存、命运实际需求的写照。土地养育了农民,农民对土地神的崇拜是源于对土地的崇拜,是一种对土地的依赖。作为一个拥有广大农民的国度,在向城镇化迈进的过程中,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必定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重要问题。叶炜的思考点明了当下社会发展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极具社会责任感。

  同时,小说将农历节气的运用与人物形象的刻画结合在一起。《后土》的章节打破了传统小说使用的样式,运用农村二十四节气给予表现,这一方式契合于作品的题材,形成浑然一体的“土地味”,同时也有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如开篇之章名为“夏至”,夏至的到来预示着高温的到来,同时也是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时节。此篇写的是麻庄的村长选举,新的村长产生,预示着麻庄新局面的开始,老村长曹东风的愿望以及隐约的麻庄背景,又让读者感受到其中的复杂、待解。麻庄的生存特点恰如夏至的天气特点——在郁闷的氛围中孕育着生命的涌动。再如“寒露”、“冬至”、“霜降”与矛盾的事件联系在一起——刘秋明与王远的矛盾、翠香女儿的失踪;“雨水”、“春分”、“清明”等预示万物复苏的节气则揭示着“麻庄这些日子好事不断”。

  作品虽然描写的是一个小小的村庄,然而它却是整个中国农村的缩影,通过它可以透视偌大的农村生存状态。小说中,作者精心构思了各类矛盾,运用几条线索内外交织,在跌宕起伏的故事发展中形成广泛辐射,起到了见微知著的作用。正是通过作者的精心构思和新颖的艺术表现,作品平凡的叙事才更加引人入胜。

  《后土》中,叶炜用温情脉脉的眼光关注故乡的热土,关注农村的发展,思考新农村的建设。小说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对农村矛盾的描写不足、对农村变动中的震颤表现不足、对农村发展转型的铺垫及丰富性表现不足、人物相对单一等。但是,小说开辟了新的农村叙事的创作形态,紧密贴近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特别是他对农村的那份刻骨铭心的爱,必将注定他的新农村建设的叙述向更深、更广发展,期待他能为读者呈上更厚重的力作。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