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羌绣,让自信与希望重回汶川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04日10:20 来源:中国民族报
汶川绣娘的绣品成为受欢迎的旅游小商品。汶川绣娘的绣品成为受欢迎的旅游小商品。

  巧手翻飞、颔首凝眸、飞针走线……绣品上,一幅幅色彩明丽的羌绣图案逐渐成形。初夏,在四川省汶川县银杏乡羌绣基地,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专注刺绣的沙坪关村农民王小蓉身上。在模样斯文的王小蓉身旁,30多位身穿民族服装的羌族绣女飞针走线,绘制着一幅幅静美的画面。

  羌绣是羌族民间工艺的一朵奇葩,是留存至今最为鲜活生动、与羌人生活最为密切的羌文化遗产。2008年6月,羌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目录。

  汶川大地震让王小蓉一家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她不能外出务工,家庭生活一度陷入困境。为帮助像王小蓉这样的受灾妇女就业,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实施“羌绣计划”,阿坝州妇女羌绣就业帮扶中心应运而生。灾区妇女按照帮扶中心的要求参加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后领取绣片回家绣制,绣品完成后通过公司对外销售。

  由于会一点刺绣技术,王小蓉加入了“羌绣计划”。“通过培训,我懂得了各种针法技巧、色彩搭配及构图设计。高级班学员除每月有1200元的政府补贴外,绣品按件计价,上个月我挣了2400多元。”王小蓉开心地说。

  传统的羌族妇女,虽然都会绣一点羌绣,但之前绣品不好卖,更卖不上好价钱。2010年2月,阿坝州的3名羌绣能手应邀赴京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能大展,她们的刺绣作品受到了首都人民和广大游客的好评,这点燃了羌绣妇女的信心。

  阿坝州妇女羌绣就业帮扶中心成立6年来,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创建了羌绣品牌,拥有了一批设计师,并与国外知名设计公司合作,把羌绣产业推向高端。

  截至目前,阿坝州共计培训绣女1.68万人,8000余人掌握了羌绣技能,绣品超过数百万幅。他们曾给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绣制了100万幅绣品,并与联想、阿里巴巴、招商银行等知名大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成都宽窄巷子设立的销售点,她们的作品每年都能售出10多万幅。那一幅幅鲜艳夺目的绣品,解决了羌族妇女在家就业增收的大难题,也让人们看到了一张张自信的笑脸。

  2011年,汶川县银杏乡建立起集卖场、培训、仓储、设计为一体的妇女羌绣中心,阿坝州羌绣产品汇集到中心后统一向全国市场投放,大大缓解了物流压力,降低了运输成本。

  笑容灿烂的绣女倪敏快人快语:“以前,众绣女绣一双鞋垫要花两天时间,只能卖15元。现在,技能较为娴熟的绣女,绣1小时就能挣15元。技艺更娴熟的姐妹,一个月能挣三四千元。”倪敏已参加3次羌绣培训,正向高级绣女的目标冲刺,她对未来信心十足。

  2011年12月,“汶川羌绣”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大幅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使得绣品更有竞争力。”阿坝州妇女羌绣就业帮扶中心主任颜凤辉说。

  到2014年春,汶川县的羌绣已发展成十多个系列共100多种花样,远销美国、日本、法国、加拿大等国家。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