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军事文艺 >> 文学评论 >> 正文
一个在新疆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人,还和文学打了半辈子交道,这个人如何评说这方热土,如何评价自己的笔墨生涯?
看完《一个人和新疆——周涛口述自传》,我首先想到了英国作家毛姆对《富兰克林自传》的评价,“在为数不多的自传中,没有一本比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更具有历久不衰的趣味性。全书文如其人,写得朴素而令人愉快。”这种故事的趣味性取得,不仅需要作者长期养成的审美习惯,而且要求作者有袒露自我的胆量,以及自我打趣的风度。
在这本书中,周涛将口述视角置于自身之外,以他者的眼光来进行自我的审视与清查。有些人说,我也很坦白,能说出自己一生的经历。这是真实吗?是,不过仅仅是表层的真实。真正的奥妙在于,人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是去那个地方?为什么是和那一个人?解释个中缘由是不容易的,它涉及到时代背景、客观环境、个人动机。那些在险境中为求生存、晋升所做的挣扎与努力,有些时候并不体面。
周涛说起过往岁月中自己在时势中挣扎、不堪的境遇,娓娓道来。在《玩伴》一题中,他写到年少时自己作为代表被派去参加全国青少年乒乓球比赛,而一个球打得比他还好的玩伴却落选了。他说:“我那时候人生充满阳光,到哪都顺,腰杆硬。出身好,条件好,我是社会的宠儿。”等到了《吉木萨尔纪事》的《何处是家》里,周涛则说:“我后来搞文学和我父亲的倒霉有关系,他倒霉以后我就比较低调,心里有鬼,有软肋,老实多了,不敢再张扬了。”随后总结道,“所有人都是势的产物,即便他没有意识到,但是他其实不是他,他是一个社会背景下的产物……”
在这里,周涛表现出的真,折射出一个知识分子的悲悯。他写自己这一家人如何随时代环境而动,也写身边人在时代浪潮中的沉浮,成了的官、败了的官,得意的文人、失意的文人……他都用明白晓畅、老辣独到的语言讲个清楚。
周涛写了从出生至今这些年里进入他记忆、内心的人与事。童年印象、少年成长、求学经历、在入仕与从文间的抉择、对自己婚恋的回顾检讨……这些题目随便拿出一个来都够诗人铺张才情,但他没有拿这机会抖聪明,也不刻意语出惊人、夺人眼球。这些文字显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不忍、一位老者的善意。他想把让许多人畏惧、迷惑的事情讲一讲,破掉一些容易混淆人们视听的所谓“常识”。同时,也将一些新的形象,一种对文明的新看法与他人分享。他写了很多生活在新疆的人,有维吾尔族、回族、汉族以及异国的人;有写了一辈子没名、干了一辈子没利的人;还有些也许连名字都不再为人记得,却被他所记录的人。周涛都予以公开的述说,将赞美献给这些平凡无奇的人物。
这里面有他对人类存在的审美性理解,包含他重新厘定的、对民族更有裨益的价值观。什么样的人可称之为美?什么样的生命风貌、精神维度,值得一个民族和个体去追慕?人所代表的文化和文化养育出的人如何相互促进,更上一层文明的阶梯?对这些人生命价值的肯定与赞美,从侧面提醒我们,绝不能崇拜金钱、权势,也不能步入民族文化偏见的歧途。书中讲述的许多人对无用之艺、生命活力本身等的热情,足可以对我们社会某些价值观的缺失或者歪曲,加以正骨与补充。
这本书里的人,没有哪个能逃过情感纠葛、人际纷争。然则小人物不小,大人物不大,常人觉着了不得、神秘莫测的人物,他三句话说透、说白;常人觉得不值一提的小人物,他几句描摹便让人折服、赞叹,将那生命的活力和美感写得叫人面红耳赤,心生向往。他一辈子生活在新疆,最不乏见南来北往、各行各业、各个阶层之人,见得多、交道打得多,因而懂得人,理解人,能看透人。看完此书,便觉得社会和命运并不那么神秘,边疆并非殊途,因为追到头上都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