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美术动态 >> 正文

弘扬传统文化 传播中国精神

北京中青年雕塑家作品展开幕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4月29日14:47 来源:中国作家网
吴为山《问道——孔子问道老子》 青铜材质吴为山《问道——孔子问道老子》 青铜材质
刘若望作品--高山流水刘若望作品--高山流水
雕塑家蔡志松和作品《浮云》雕塑家蔡志松和作品《浮云》
蔡志松作品--故国颂蔡志松作品--故国颂

  “北京中青年雕塑家座谈会及作品展”于4月26日下午在朝阳规划艺术馆举行。吴为山、蔡志松、刘若望等23位中国雕塑界代表人物的36件作品在这里与公众见面。此次雕塑展将为时1个月左右,预计5月底结束。

  此次雕塑展收集了目前国内众多著名艺术家的作品。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是当代具有影响力的雕塑艺术家,其不少作品被著名博物馆和大学收藏。他在中国传统雕塑沿用的写实风格的基础上,率先提出“写意雕塑”的理念,并大胆采用别具特色的写意手法,其作品写意传神,诗风荡漾,气势恢宏,独树一帜。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评价“他的雕塑作品蕴含的不仅是一个国家,更是全人类的灵魂。”

  这次展览吴为山带来了新作《问道——孔子问道老子》,该作品以极富感染力的方式呈现了中国的悠久历史及人类的普世情怀,体现了他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的深刻领悟。对于自己的作品,他这样解释:“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创造都有着不同的特点,正是这种不同,组成了多元共存的文化多样性,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传递人类的爱!”

  这次展出的36件雕塑作品,体现了目前国内雕塑行业的较高水准,为观赏者提供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饕餮盛宴。这些作品大都较少采用传统的写实手法,而是大胆采用或抽象、或写实与写意相结合、雕塑与装置相结合等形式多样的创新风格,集东西方雕塑之精华于一体。作品所采用的材质也各有不同,有青铜、碳钢、玻璃钢、香樟木等。许多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中国精神”、“中国气派”和“时代特色”,既是对中国传统雕塑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优秀西方雕塑技法和理念的借鉴和延伸。

  对于举办这次展览的初衷,展览主办方朝阳规划艺术馆馆长杨军介绍说:“雕塑在艺术领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国雕塑近几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基本上已脱离了传统雕塑拘泥于写实、写相务求逼真的模式,不断地向西方现代雕塑靠近,涌现了一批优秀的雕塑家和追求人文精神的作品,年轻雕塑家们希望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恰逢机缘巧合,今年5月,世界各国代表将汇聚北京,参加每两年才举办一次的世界广告大会,我们希望借此机会向世界友人更多地弘扬中国文化。规划艺术馆的场馆是将原有旧厂房加入现代创意元素改造而成,既有复古元素又有现代气息,这样的场馆很适合现代雕塑作品的展示。”

  在雕塑展开幕当天的座谈会上,专家们纷纷表示,艺术是无国界的,这些雕塑作品通过融合传统及现代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充满活力的未来,并将中国雕塑融入了多元化世界中文化交流与互动的领域。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中国优秀的雕塑作品,更可以领会到中国艺术家们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发扬中华艺术精神、传播正能量的积极态度和信心。

  部分展品及作者介绍:

  吴为山,中国雕塑院院长。近30年来,专注于为世界文化史上的巨匠和普通平民塑像,通过塑造他们而树立文化丰碑、赞美人性,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现代写意雕塑风格,他的雕塑宛如文化的化石,折射出人类文化的伟大精神,洋溢着人文主义的光辉。

  展出作品:《问道——孔子问道老子》。

  作品介绍:孔子适周,曾问道于老子。老子新沐披发,与孔子语以深藏若虚、逢时而动的思想观念。孔子归,以告弟子:今见老子,其犹如龙邪!

  雕塑造型一刚一柔,若擎天立柱,矗于精神空间。

  蔡志松,著名雕塑家、中国雕塑界代表人物之一,跨界于当代艺术与时尚文化的先行者,多次参加国际艺术展览。

  展出作品1:《浮云》

  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奔向死亡,在浩瀚的时空中,生命虽只是一瞬,却也会留下各自的痕迹。生命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过程。

  展出作品2:《故国颂》系列中的两件

  人类的历史是无数个生命体不断挣扎而构成的一幅悲欣交集的长卷。没有不死的树,也没有不死的人,但在相对短暂的生命中,都不得不忍受着不同程度的、相对漫长的痛苦,也许就是为了换取那些像泡沫般转瞬即灭的笑容。因为人的本性从未因社会的发展、物质的丰富而改变。

  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经常感到无奈与自责,然而自己已经虚度了几十年的时光,既没有获得给人们带来真正快乐与幸福的能力,也发不出巨人的声音,也许只能用一些微不足道的技艺来慰藉一下可怜的生灵。

  刘若望,著名职业艺术家,作品为国内外多家艺术机构收藏,并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作品展。

  展出作品:《高山流水》系列中的6件

  作品介绍:讲述的是战国时期仲牙和子期之间以琴会友、琴瑟合鸣的故事,表达了作者的一种知音难觅的情怀。

  董书兵,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副系主任,中国雕塑学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郅敏,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院副教授,著名雕塑家。

  作品以龙马歌颂生命本源之美,造型纯粹、简约,力图呈现生命的宽厚和博大,呈现纪念碑般的庄严和肃穆。材质选择高温陶瓷,由土烧制而成的陶瓷也是“天人共作”的最高境界,体现生命的升华。

  史钟颖,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任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造型基础部主任,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作品《我——朝圣》以我自己的身体为原形强调了切身体验的重要性,并运用最根本的雕塑形体语言加以凝炼来象征自我的本初状态。这件作品是我对自性本空的领悟与传达。作品所朝圣的对象并非外在的偶像而应是对自性本空的体悟。但这只有在切身体验中才有可能体悟此非现成的得大自由之人生境界。

  刘绍栋,硕士研究生,现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院攻读硕士学位。

  作品《做自己的神》 是学习具象人体雕塑的总结。十字动作是带有基督教情绪的经典雕塑动态。作品通过体会过去雕塑家在创作这个题材时的心态,从而寻找属于自己的神性。

  欧鸣,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职业艺术家

  我喜欢石膏自身的任意性,这种任意性体现在便于造型,同时控制上又具有相当的难度。大家看到的每一个对象都来源于一个简单的愿望或冲动。

  屈峰,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现任中国雕塑院青年创作中心副秘书长,故宫博物院馆员。

  《雨烟》描绘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她的面容平静,又略带一点孤独感,表现出一种隐藏在纯洁外表下的不安与寂寞。

  孙亮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为职业艺术家。

  假如人可以转世,两千年前的我会不会是这样呢?

  李军, 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职业艺术家,从事雕塑创作与美术研究。《八仙东游记》表现了中国传统神话中人物的人文精神,这些传说与故事

  是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缩影。符号化的人物形象是文化的载体,精神的寄托,作者希望这些形象可以流传下去。

  李继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雕塑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俄罗斯美术家协会会员。

  作品《帆》以极简主义的形式,轻松明快的表现帆船运动这一主题,通过描绘人、船和帆的紧密关系,让观者有对海和风的幻想,呈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角力平衡的状态使作品充满蓬勃向上的气息。

  李一夫,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博士, 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上师》:你是世人心中永恒的圣洁之地,你就像那珠穆朗玛一样让世人仰望,而你并没有摒弃世人的渺小,而是像向导一样引领世人的心灵走向更高的地方。

  《成吉思汗》:健硕的身躯,坚毅的表情,从每个角度欣赏他都充满着力量之美!而这就是我心目中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戚洪岩,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博士, 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萨满文化不仅创造了美丽的神话,更承载了“文明”之前的精神信仰,参与了“文化”的创造,萨满也是最早以个人身份服务于群体的神职人员,具有符号特征以及神秘的身份背景。以此为创作母题的目的是寄予其特殊的身份职能以及文化的感召力,能够完成从表象向精神的过度,是一种对文化的礼赞。

  刘松,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职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莲心》:仰头问青莲,心法在青山 ,禅悦悠远源心声, 惟愿莲心尘不染……作品表现了一位小僧人,手持莲花心向高远。

  《远山的呼唤》:作品以写意的手法塑造了一群天真自由充满幻想的孩子。他们骑在一匹神奇的大马上,伫立于天地之间。表达人类在孩童时期对悠远自然的神往与幻想。

  郑天则,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任教于内蒙古师范大学雕塑艺术研究院。

  张冕,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专职雕塑家。

  金峰,美籍华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美国艺术家协会、美国雕塑家协会、旧金山艺术家协会、亚太雕塑家协会等会员。曾任美国亚洲现代艺术学会常务理事。

  王欣伟,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

  作品《偷得浮生半日闲》描绘的是一个功成名就的老者,在闲暇之余,手持马扎将要与老友会面的瞬间。

  陈辉,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理事,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学院雕塑》副主编。

  作品《石》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假山石为原本,对假山石进行机械的分割,进而用铸铜来进行材料的转换,体现了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解构。

  陈健,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专业博士,中国雕塑院雕塑家。

  作品《意象草原——骑射》以写意的塑造手法表现了草原蒙古民族彪悍顽强的性格,传达出了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正能量,呈现出一种蓬勃激昂的张力。

  刘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工作于故宫博物院。

  作品《鹅鹅鹅》用香樟木雕刻,鹅的形象就像箭头一样,通过排列组合,并与环境结合寻求表现一种超现实的节奏和意境,作品名称取材古诗,但也能赋予作品不同以往的现代感。

  作品《少年》希望能给观者一种静谧的感觉,少年形象背后包含作者的情绪。表达一种忧郁孤僻的感觉。

  李烜峰,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读博士。

  中国的西藏是人类的净土,康巴族人是这里的典型代表。率性、单纯、厚重、刚毅、热情等这一切形容都是康巴族人的传神写照,而这一切也正是我们现代都市人最缺乏的品性。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