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小说 >> 作品评论 >> 正文

王宏图最新力作《别了,日耳曼尼亚》(吴敏)

学者作家的最新力作《别了,日耳曼尼亚》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4月29日14:39 来源:新民晚报 吴 敏

  长篇小说《别了,日耳曼尼亚》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批评家王宏图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作品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两年旅欧生活的经历对他的视野、精神意识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作品体现了作者日趋成熟的写作技巧上,尤其是叙事进程有意识地渗入了节奏感。故事发生在上海和德国北部的一座城市中:在上海的生活,人物众多、 线索纷繁,目不暇接的事件渲染了不安、焦躁的情绪;青年男女间关于忠诚与背叛的欲望陷落,父子之间沉默、僵持的心灵撞击,中年夫妻淡漠却又相依为命的荒谬 扭结……而发生在欧洲的故事,则要凝定、舒缓得多,既有孤寂、思乡的悄怆心情,也有深邃的政治、哲学思辨。不同生活经历的华人,对中国国内的现实生活及在 国际上地位的不同思考,在孔子学院这一新兴的文化传播机构的舞台上碰撞出激烈的火花。两股情绪随着故事空间自然转换,由分别两地的情侣牵引交叠在一起,时 而急促,时而悠扬,像是交响曲的各个章节。

  在人物设置上,小说也凸显了丰富的层次。作者设置了一对有些淡漠而疏离的父子:在儿子钱重华身上,年轻人涉世之初拥抱尘世生活的热切欲望以及纯 粹、明净、揉不得杂质的精神追求,写他初恋的明快与惶惑,令人联想起王宏图初试笔墨时几部洋溢着原真锐利之情的中篇小说;而父亲钱英年,作为一个贪婪过、 享乐过,逐渐走向疲乏、厌倦和幻灭的中年人,作者前两个长篇中主人公那种偏执的、不合时宜的、敏感的、神经质的浪漫主义色彩淡化了,继之而起的是更为随 和、练达的境界,虽然人物最终的结局都是失败和死亡,但是作品所积蓄的精神力度与作者之前的作品有了明显的区别。

  《别了,日耳曼尼亚》的书写,延续了作者一贯秉持的欧洲文学趣味,有学者的儒雅和沉静,而深入欧洲的工作、旅行经验,使得作者对于钟爱已久的欧 洲宗教、哲学理念有了真切实在的感受,故而融诸人物心理时,更为贴服。像钱英年在自杀前,一个人在街道上盲目漫游时展示出的不甘、衰弱与孤独;钱重华爱情 与学业受挫败后,在梵蒂冈的教堂中感受到的陶冶和成长;张怡楠发现孩子并非与情人,而是与丈夫所生时,对长年错置的情感无力深究的遗憾,都谙悉研熟了人情 晦涩幽暗处的曲折。而斯坦芬妮,则是汉语作品中,少有的经得起推敲,可还原至真实日常生活的德国人形象。

  这是一部书写得很真诚很专注的小说,对“学者作家”这一类型风格的创作来说,有积极的探索意义和价值。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