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书香中国 >> 书评 >> 正文
非典已过去十年,这场灾难给我们留下了什么?近日,曾获“五个一工程奖”的纪实文学作家王宏甲应省文学院之邀,携报告文学新著《非典启示录》来到福州,分别在八闽书院和省图书馆与读者见面,讲述创作心路历程。
◆灾难不应遗忘
讲座还未开始,不少读者就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它的意义在哪里?王宏甲用《非典启示录》封面上的一句话作答:“一个民族如果不能把灾难变成财富,就是真正的不幸。”
在王宏甲看来,非典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不幸的事情,如果遗忘了,就是更大的不幸。“在非典事件中,不论得与失,都有我们民族血染的财富和泪洗过的良心,这是不能忘怀,不能丢弃的。”他说。
2003年初,非典疫情暴发,北京是重疫区。王宏甲以一个军人的政治素质和作家的责任感,于5月25日深入第一个接受非典患者治疗的佑安医院,采访一线医务人员和患者,随后又深入各家医院,采写并发表了中篇报告文学《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和《北京战场的两位儒将》,以文学的方式,快速作出反应。
“十年前,我在疫区采访时就想,应该做一次历史性的记述,虽不能历载万千事迹,或能描述信息时代传染病的诸种特征,还应追述疫病的产生、传播和扑灭过程,包括人的奋斗、生离死别的哀伤。《非典启示录》的真实可能直逼心灵,而不是撞击眼睛。”王宏甲说,他构思的作品,大概是人类和传染病搏斗的历史上还没有的一种文本,“我期望它成为‘非典之典’”。
王宏甲告诉大家,《非典启示录》未在十年前出版,一个内在原因是,他意识到,抗击非典虽告一段落,但“非典的伤口”还在流血,有许多事情还看不真切。经过十年岁月淘洗,风雨剥蚀,才能更清晰地看见它的筋骨,包括清晰地看到,非典时期和今天,失真的报道、以讹传讹还是不少的。“另一个体会是,历经十年,还有益于看到十年之前和之后的情况,由此发现的损失也更真切地袒露着一个民族的创伤,因此也确切地看到:我国仍需下大决心进行有利于广大人民利益的医疗卫生改革。”
◆直抵心灵的感动
在《非典启示录》中,作者浓墨重彩描写了抗击非典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事迹,以生动的文字真实记录了一批批医护工作者前赴后继、感天动地的英雄形象,展现出灾难中令人动容的灵魂光芒。
“我们这个民族,每每在危难中从许多平凡的人们身上发出耀眼的光芒,使更多的民众在热泪盈眶之际经历灵魂的洗礼,发现自己身上也有高尚的呼应。那时,这样的光芒,这样的脚步,每时每刻就在那些最困难、最艰险的地方出现。”非典事件中,普通人身上的光芒也令王宏甲感动不已。
作品中,一个个平凡的医生护士,在那个非常时刻迸发的人性光辉也深深感动着读者。比如,医生邓练贤恪尽职守,直至献出生命;护士长叶欣在抢救工作中受感染殉职;医生李晓红怀孕六个月,染病后再三推让床位,最后牺牲在岗位上……
在《非典启示录》附录中,一份《2003年SARS期间殉职人员名录》无比沉重。名录将意大利籍医生卡洛·乌尔巴尼排在第一位,足以看出作者对乌尔巴尼特别的敬意。这位少年时代就把当医生作为理想的意大利人,为防治儿童寄生虫病到非洲、东南亚等地,曾在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领奖台上发言时说:“我们的职责,就是离病人更近一些。”最终,乌尔巴尼为救治非典病人死在了泰国,他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殉职名录中还有许多基层公务人员和乡村干部。比如,河北省隆化县汤头沟镇西窑村村医傅学忠,虽年过花甲,每天还拄着拐杖,在全村调查外出打工人员返乡情况,逐户登记监控。2003年5月4日晨,人们发现他趴在桌子上停止了呼吸,地上还有几张没有填写完的《外出人员流调表》。
“非典刚开始那会儿,一小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开始返乡,若没有流调人员、各级公务人员和乡村干部做了大量不为人知的排查隔离等工作,是不可能迅速阻断非典向全国城乡传播的。”王宏甲说。
◆众志成城的力量
非典时期,没有能在人体内杀死病毒的药物,没有能抵御传染的疫苗,怎么办?“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发动广大群众,万众一心,群防群控。”王宏甲说,没有生物性的疫苗,唯有建立物理性的免疫区,狙击非典的关键性胜利是阻断传染,群防群控的胜利正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众志成城的胜利。
“在北京最危急的时候,人们喊出了‘保卫北京’。其实更大的危机是,中国有1.2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以广东和北京最多,而北京和广东正是最大的疫区,并蔓延到天津、河北、山西……如果SARS随着返乡农民工蔓延到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点燃全国疫情,后果不堪设想。”王宏甲说,那时的严峻形势岂止是“保卫北京”,中央政府和北京人,在那非常时期做的更重大的工作是竭尽全力防止疫情流出北京。“换言之,所做的更令人惊叹的工作是保卫全中国。这些,迄今鲜为人知。”
小汤山,就是一个奇迹。七天时间建设一座大型传染病医院,开工之时没有图纸、没有预算、没有合同,工地上也没有饮用水,几千名工人进去,也没有睡的地方。只有一句话:带上设备马上去,干起来再说,一周内必须完成。
“小汤山的七天七夜令我难以用语言描述。这个奇迹,虽然须臾不可缺少决策者、指挥者、设计者和各路专家,但特别不能忘记7000名工农兄弟。七天七夜里分秒不停,如此艰巨的工程,是这些最普通、最能吃苦的工人和农民,用7000副肩膀扛起了它!”王宏甲略显激动地说,这个时期确实体现出无坚不摧的力量,以至于西方人估计不到也想象不到中国人能这么快就扑灭了疫情。
◆灾难之后的反思
《非典启示录》以时间为轴,以天为单位,以重大事件为线索,详尽记录了非典的起源、传播以及扑灭的全过程,是首部全方位追踪记述2003年全球联手抗击SARS的纪实文学作品。全书内容脉络清晰,充满节奏感,始终保持着控制力和文本的张力。
“报告文学不只是和时间同步的东西,不仅仅靠敏捷,它还有反思、沉淀以后再认识的功能。”《非典启示录》的出版方海峡书局总经理林彬说,《非典启示录》不仅记录了非典这一事件,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反思。
作为一部启示录,王宏甲没有仅仅停留在非典事件本身,而是对非典之后的医患矛盾做了深入的追踪撰述。在他看来,非典暴露出来的,是忽视公共卫生和偏重医疗的严重问题。“当以预防为主的卫生体制逐渐被以医疗为主的卫生体制所取代,医护人员的收入与创造的效益开始挂钩。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今天医患矛盾紧张。”
“从非典事件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是一场医护人员与广大群众并肩战斗的抗疫斗争,是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再一次典型实践。”王宏甲认为,一个民族的卫生医疗事业是关乎全民健康、牵系经济发展的国之大政,足以影响民族兴衰。他通过对历史事实的追述追思,发出这样的呼吁:不能抛开卫生事业而孤立地进行医疗改革,今日中国迫切需要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医疗卫生改革。
人物简介:
王宏甲,福建建阳人,当代文学家。作品曾获中国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等多种全国性大奖。作品以擅长揭示人物和事物的本质真实为读者称道。所著《无极之路》《智慧风暴》《新教育风暴》《人民观——一个民族的品质》等均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