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作品 >> 艺苑 >> 正文

给艺术一片净土

——读郑旭彬的画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4月29日10:18 来源:中国文化报 笛声
独守清凉世界(国画) 68×68厘米 郑旭彬独守清凉世界(国画) 68×68厘米 郑旭彬

  “我听见美人鱼们在彼此面对面歌唱,我想她们不是为我而歌唱”。

  在今天,繁花满目却总有些让人心怀苍凉,再也没有江石不转、毋庸置疑的东西,美和崇高似乎已不再成为指导人们生活的至高之物。

  人群蜂拥而至,去的大多都是同一个方向——可依然有这样一种人,即使茕茕孑立,也要跣足讴吟。他们醒着是为了做梦,他们休憩是为了赶路,他们安静是为了放歌——一如艾略特诗中的句子,味道“萧疏而寂寞”。

  这萧疏而寂寞,自然不是人前的纵横捭阖、妙语连珠,也不是纸面上的头衔、人言中的奇迹,而是《板桥杂记》中“人稀春寂寂,事去雨潇潇”的落寞,寂灭中带着欢喜。

  怀旧、典雅、质朴。说实话,若只看郑旭彬的画,断然料想不出他的年纪。谁堪想在最青春的盛年里,竹子、芭蕉、菩提统统淡去,渐渐地换作了垂钓的老者、劳作的耕夫、顾影自怜的村姑。在他笔墨浓淡、一遍又一遍的点染下,时光返璞归真、摒弃五色,化身为“迁想妙得的视觉图式”“新时代的田园风光”。

  这风光其实并不是别的,是他苦寒的少年出身,用油漆刷子涂鸦出来的逆境勤勉之途。除此之外,其中离落的还有他的“萧疏”与“寂寞”。只可惜,红尘多惘,知者离离。

  文如其人、画如其言。郑旭彬青葱不染的风雅,花鸟山水的兼行,节奏和美、墨色冲穆,在炎凉俗世里正是一泓沁人心脾的清泉,在主观与客观之间,在形与神之间,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在物象与心象之间“美学散步”。

  旭彬与我一样,远离家乡漂泊在羊城——从家乡到异乡,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从一种身份到另外一种身份。旭彬的头衔很多,作家、画家、批评家、人大机关刊物美术总监、省直机关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省青联常委,好像哪儿都有他的身影。

  我与旭彬,同是省青联委员,又常在省文学艺术中心相遇。朝夕相对之间,我们由文友过渡为酒友。“与有缘人,做快乐事”,渐渐习惯了在觥筹交错中笑傲江湖,在灯红酒绿中感受着忘形之梦。好酒微醉,喝到高兴处,有幸之人总能得到他即兴挥就的墨宝。

  在禅踪影迹中,旭彬算得上一个纯粹的人,近于天真的孩童。他的直率与意气,他的无华与本真,都源自于那颗不肯与现实合污的不染之心。他是一个随遇而安的漂泊者,同时又是一个执着于内心的坚守者。他深谙世上一切风月,却甘愿与清酒孤灯对影;他看尽尘世许多繁华,却只愿流连书海翰墨之间。

  旭彬生性爱莲花。《涅槃经》中有云:佛有四德,即常、乐、我、净,所谓常住不离、乐于寂灭、忘我自在、净而无染;莲在开花之时已有果实,花果同具,恰如因果共生。红尘中,早已没有几个人,能如旭彬般以莲明志,在颠沛流离的逆境,毅然坚守内心一份笃定的馥郁柔芳。

  清人石涛曾说:笔墨当随时代。纵观郑旭彬之笔墨种种,风雅之境却是少年时种下的因果菩提、传统里得来的清风明月,用阴阳造化之笔一一点化,晕染出这个时代炙苦迷乱的集体困境。这样的笔墨,又岂止是跟随时代?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