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新闻 >> 正文

作家吴越为散文集《见山见水见人生》写序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4月28日16:46 来源:新华网山东频道

  吴越先生今年82岁,是中国著名的“多产作家”。建国后,他已出版发表的小说、诗歌、杂文、传记等已超过2000万字,已经定稿而尚未发表的作品有850万字。他为李秀泉散文集《见山见水见人生》写的序言如下:

  认识李秀泉同志,已经整整三十年了。

  三十年前,他在我的故乡浙江省缙云县当宣传部副部长。那时候,我的第一篇小说《括苍山恩仇》刚刚出版。

  那时候,我的户口在北京,我老婆孩子的户口却在缙云县。我经过二十三年的劳改,对于名利之类的身外之物,已经看得很轻,只希望一家团聚,能够平平安安地生活,能够继续我的文学创作,就心满意足。为此,我打算申请调回缙云县工作,欲望也不高,只求在文化馆当一个从事文学创作的馆员就行了。

  我向李秀泉同志吐露了我的心事:按照他所管辖的业务范围,缙云县最最短缺的就是作家,有我这样一个刚刚成名的作家愿意回来,对他来说,应该是:求之不得的大好事。可是他却语重心长地劝我:千万不要回去。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关键在于眼界是否开阔,环境的文化气氛是否浓烈。对我来说,回到缙云县,绝对不如留在北京更加有利。至于老婆孩子嘛,目前北京市户口冻结,只出不进,那是暂时的。国家绝对不会看着你们这些老同志长期夫妻两地分居而不管的。

  我接受他的意见:果然,仅仅过了一年,户口政策放松,我老婆孩子的户口都迁到北京来了。

  不久,他荣升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奉命创办市委机关报《丽水日报》。我别的忙帮不上,这“丽水日报”四个字的“报头”,是我跑到赵朴初老先生家里请他专门写的。

  李秀泉同志是《丽水日报》的创办者。开始是三日刊,他出任总编辑。改为日报后不久,他就调回原籍山东菏泽,从事他的本行业务:搞经济去了。

  但是他对写作情有独钟,而且是“单盯”文学中最最难写的散文这一项。

  他常常说:写小说并不难,只要会编离奇的故事,能吸引人就行。写散文,那可是要有真功夫的。第一要求文字美,读起来抑扬顿挫,像诗歌而不是诗歌,却要求比诗歌更美更感人;第二还要求有内涵,有韵味,读过以后要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我也常常说:写散文,需要有细腻的感情和敏锐的观察力。一般说来,那是女性的所长,甚至是江南才女的“专利”,所以我一生只写小说,视散文为畏途,从来不写:不是不想写,而是不敢写,怕露怯。我最害怕写名胜山水的游记。因为那些地方,往往是有许多名人题咏过的。如果你不能另开生面,说前人之所未说,那么不是简单重复,拾人余唾,就是流水账一篇,味同嚼蜡。

  1970年,他的第一个散文集子集结出版,要我给他写一篇序言。我是真的“却之不恭,受之有愧”。因为我自己是从来不写散文的,特别是游记。而他的集子,书名就叫《山水•人物》——毋庸置疑,游记占了相当篇幅。

  时隔二十三年之后,他的第二个散文集子《见山见水见人生》又出版了——还是离不开山水和人物。他打电话来,还要我给他写一篇序言。我说:你的书中,写了那么多的名人,哪一个不比我有名?我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县级名人”而己。不看小说的缙云人,还不一定知道吴越是谁呢?他说:你我终究是三十多年的老朋友了,你就不能说说你对我的感受?我说:我佩服你的地方,就在于你不是学文学的科班出身,和我一样,实质上就是一个“业余爱好者”。但是你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在散文这块虽然开满了鲜花、实际上却非常贫瘠的土地上辛勤耕耘,而且成绩斐然,这就不容易。

  在中国大陆,写作是一个“只知耕耘不问收获”的怪行当,谁爱上她谁就只能当一辈子“耕夫”,小心谨慎、兢兢业业、尽心尽力地伺候她,别想升官发财。在这一点上,我和李秀泉同志是“同好”。在文学这个花园里,我们虽然都没有培育出灿烂的奇葩,但是只要有那么一盆、两盆经霜傲雪的春梅秋菊,能够引起游客的观赏的兴趣,那怕只是匆匆的一瞥,我们的目的,就算达到了;我们的汗水,就算没有白流。

  熟悉的和陌生的朋友们,你们说,是不是这样啊?(作者:黄河龙)

  【《见山见水见人生》,李秀泉著,北京线装书局出版发行。全书长达30多万字,收集了李秀泉多年来创作的散文40多篇,充分展示了作者对文化的热爱之情。 李秀泉是山东鄄城人,曾在浙江和山东从事新闻、政务和经济工作,既是一位作家、记者,也是一位鉴赏家和收藏家,还对经济理论有较深入的研究。】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