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评论 >> 正文

锦心丽文秦家女(高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4月23日15:48 来源:甘肃日报 高 平

  看的时候不能释手,看完后不能平静,秦锦丽散文集《月满乡心》就是这样一本好书。其魅力首先是实话说得坦诚,说得大胆,推心置腹,把真情实感和盘托出,甚至毫无遮拦。

  在她的一系列游记式的散文中,除了对许多地方的人文与地理、历史与现实进行了纵深地记述,更有着真实的观察和入骨三分的议论。请看她进入苗庄时的记述:“苗庄以老少行乞的姿态打开山门,迎接八方客人。”“我木然坐地神伤,童叟行乞,妇孺搭伙,人心不古,颜面失尽。” 再看她描述黄河河道遭到的破坏:“这是我记忆中的黄河吗?这是我梦寐中的黄河吗?她怎么如此干瘪、苍老,如此羸弱、细小,如此沉默、寡欢?”她是敢于哪壶不开提哪壶。

  她正义感的另一面,是善良的心灵和温馨的柔情。这也正是她的散文最感人的地方。它并非表现在表白式的句子里,而主要渗透在她所选取的题材和记述的众多人物中。秦锦丽确有写小说的才能,她写人物的某些篇章,似乎已经消弭了散文与小说的界限。对父亲的孝心,对母亲的感恩,对乡亲的牵挂,对弱者的同情,对地质人的赞美,都一以贯之地反映着她溶于血液之中的善良。她是个绝不忘本的人,懂得报恩的人,在物质生活好了以后,不让今天的富裕抹掉昨天贫困的记忆。饥饿的岁月虽已逝去,但她珍惜粮食的习惯和信念丝毫未变,可贵地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她写道:“虽然我们早已告别吃饭用粮票穿衣用布票点灯用油票的年代,再不用为吃饱肚子发愁了……粮食二字永远是我们的心头之重。”作为农村长大的、从饥饿中挣扎着活过来的人,她告诫大家:“人到底不能吃钢筋吃水泥,更不能吃钞票,时代再发展,人终究要靠地里生长的粮食和菜蔬养育生命。”面对汶川大地震的惨烈,那些揪心的充满大爱的散文,远胜过千百首此类题材的诗歌。

  是哪些因素铸就了秦锦丽的善良以及从善良中滋生的柔情?我觉得一是农民的质朴,二是童年的苦难,三是万物有灵、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她在文中对于动植物和山水的关爱,使人由衷地感动。她“总感觉一草一木皆有心均有灵。不信,你去凝视一棵冷杉、一株杜鹃、一篷箭竹,你的心灵会有神奇的回应,那是大自然与人的交流。”“树有志气,朝着天空,心无旁骛,直直向上;树会说话,向着日月星辰,一口气地讲故事。”她甚至想让自己变成一座山:“人啊,若做一座山多好!承接地脉,汲取光华,默而不宣,爱恨自消。”她对水的描写更为精彩:“九曲黄河发源于青海,向东流进甘肃玛曲,在这里作了一个潇洒的逗留后,像遗忘了什么东西,又掉头重返青海,安妥遂心后才又义无反顾地东奔大海。”其中从动物保护的角度所写的《火狐》令人惊心动魄,痛惜不已。从这类篇章中,可以看出她对大自然的感情有多么深厚。

  散文写景物易,写人物难。秦锦丽写景大气,写人细腻。她不少写人物的散文都能以独特的细节引人入胜;诸如对于父亲、母亲、二丑叔、张珍等人物的塑造,其典型性不亚于小说,而含情量却大于小说。

  秦锦丽的语言之所以是鲜活的,主要是她思想活跃,观察细致,角度独到,因而产生了许多精彩的句子和深刻的议论。心灵之美,文笔之美,秦锦丽二者兼备;具有这般条件,这等功力,写出这样好的文章只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月满乡心》,秦锦丽著,海洋出版社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