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一部默默无闻的国产文艺片,竟突然斩获了柏林电影节两项大奖,《白日焰火》和导演刁亦男的名字,可以说是一夜之间红遍了大街小巷。作为中国电影的第六代导演,跟王小帅、娄烨、王全安、陆川、贾樟柯、宁浩等一众熟悉的名字相比,蛰伏期的刁亦男没有那么大名气,拍过的电影虽然在各大艺术类电影节上口碑不错,但能上映的却屈指可数,因此知名度不高。此次的《白日焰火》若不是借金熊、银熊造势,能否上映暂且不论,影院的排期必然不会像现在这般满档。
独立电影的票房向来惨淡,与影片质量无关,从上映院线的排片时间就可见一斑,全天只放映稀稀拉拉的几场,还注明无人观影就会取消放映,俨然一副不在乎观众喜好,孤芳自赏的清高架势。如果说商业电影是一场色香味俱全、人见人爱的饕餮盛宴,那么艺术类影片充其量只能是口味独特的另类私房菜,喜欢的说它吃出了回忆,品出了情怀,不喜欢的则完全难以下咽。也无怪乎文艺电影常常口碑不差,却票房“滑铁卢”,频频遭遇“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尴尬境地。
《白日焰火》上映至今,虽然据称达千万的首日票房,相比其他文艺片算是破了纪录,但对于制片方预期的3亿元,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应该很难达到。而且从观影后的讨论来看,《白日焰火》的口碑呈现严重的两极化:专业人士一边倒的好评,而普通观众则大呼“看不懂”。更有网友调侃,看完电影只能打两星,看完影评能打五星。这也难怪,电影中暗含了很多带有象征色彩的意象,大量不作处理的留白,对老电影《第三个人》致敬效仿的黑色气质,处处都彰显出该片彻头彻尾的文艺片标签,如若不加注解,不明所以的普通观众毫无疑问会被严严实实地挡在门外。
独立电影的气质大抵如此,好比沏茶,初尝之下寡淡无味得如同白开水,然而泡久了却能品出隽永的醇香。《白日焰火》讲的就是一个越琢磨越让人心寒的故事。乍看之下,案情并不复杂,不像某些以推理为主的影视剧,需要动用名侦探大费周章、抽丝剥茧,回顾细节,深究起来,该片只是以杀人案为依托,但揭露的却是人性的丑陋与直面丑陋的无奈。在表现手法上,编导极尽克制,不做论断,孰是孰非毫无倾向性,大量的留白更是将对与错的评判权,完全交到了观众手里,一方面增加了人物性格的复杂与矛盾,另一方面也为影片的解读增加了更多的讨论度。
主人公张自力是个警察,曾经恪尽职守,但并非高大全、勇擒歹徒式的英雄,反倒为了自己的前途,威胁、出卖、欺骗等手段无所不用。女主角吴志贞危险又充满诱惑,她神秘冷艳,亦正亦邪,令人捉摸不定,你很难从她的行为、言语中,捕捉到真情实感。在明知与她有暧昧关系的男人都可能惨遭不测的情况下,依然对张自力的接近欲拒还迎。而她的丈夫梁志军,凶残的手段暴露出性格的扭曲,他眼中的爱无非是被欲望驱使的占有和宣泄……影片中几乎每个人都包裹在欲望的外衣下,以爱为名,实现着人类最原始的微茫的私欲,冰冷的人性呼应着东北那极寒的天气,在冰刀冷冽的白光下,晃得人不忍直视。
电影的起承转合干净利落,导演自始至终在用艺术片的手法,讲着一个略显狗血的故事,说它是文艺片,你却能从中找到凶杀、悬疑和爱情等商业元素;说它是商业片,直到字幕出现,故事的真相依旧扑朔迷离,不难看出自编自导的刁亦男,在这部影片中做出的尝试与妥协,没有一味地让影片晦涩难懂,只是略加收敛和控制,将商业元素和独立片气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主创阵容中,桂纶镁的加盟无疑加强了该片的商业属性,虽然起初曾有人质疑台湾小清新诠释东北女人是否会水土不服,但从影片上映后观众的反馈来看,大咖的助阵不仅没有削弱剧中人物的存在感,桂纶镁的文艺气质反而为女主角的神秘感增色不少,对于票房的号召力贡献不小。而在发行方式上,《白日焰火》也完全按照商业片的模式营销,2000万元的营销费用,几乎与电影制作成本相当。虽然结果成功与否见仁见智,但此番融合确实模糊了商业与艺术的界限,对观众品位的提升算是一次不小的考验,也为电影市场的创作者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