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高雅的艺术高远的精神追求———访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叶朗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4月21日15:54 来源:人民政协报 谢颖
叶朗近影;    叶朗近影;
《美在意象》  叶朗  著《美在意象》 叶朗 著

  编者按:

  每周四的晚间六点半左右,北京大学的《经典昆曲欣赏》通选课教室必定座无虚席。今年,“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的新五年征程始于这里。在这个经典昆曲欣赏课上,叶朗、白先勇、梁谷音、张继清等学者和艺术家奉上了一道道艺术大餐。与此同时,由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组织编撰的《中国艺术批评通史》将在近期面世。两者对传统艺术在当代的发展做着各自的“解读”。为此本报记者专访北京大学教授、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叶朗,进行了一次关于艺术与美的访谈。

  零距离感受传统艺术经典

  问:叶教授您好,您和白先勇先生共同筹划和推动的“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已经走过了第一个五年(2009-2013),新五年计划(2014-2018)也在近期拉开序幕,新的五年有什么特点?

  答: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的新五年内容十分丰富,充分继承了过去五年的成果,主要是将《经典昆曲欣赏》课程精品化,请学者和艺术家一起给大学生讲述昆曲。明天晚上正好就有课,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郑培凯讲《晚明文化与昆曲盛世》。

  除此之外,还有校园昆曲传习工作坊,将昆曲表演带入校园;还有针对各高校戏剧戏曲专业优秀学生和青年昆曲演员的深造计划;昆曲重要资料数字化,等等。将来还希望能在昆曲研究和资料整理等方面进一步开展工作。

  问:昆曲是中国最早被列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长期以来处于被保护和扶持的状态。2009年青春版《牡丹亭》走进大学校园,使昆曲在大学生以及社会中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昆曲的传承,使这种传承在北京大学延续了下来,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答:五年前,我们把青春版《牡丹亭》请进北京大学,和白先勇先生合作实施“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让大学生观赏到感受到昆曲的美,目的就是引导青年人学习我们民族的文化经典、艺术经典,引导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其实,昆曲进大学课堂早已有之,上世纪初,吴梅先生、许之衡先生先后在北大讲授昆曲,被当时上海报纸称为破天荒的大事。这是北大的传统,传统不仅是资源和财富,更是精神氛围和力量,今天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个传统。

  像昆曲这样的传统艺术,很多人觉得不会得到年青人的喜爱,但是青春版《牡丹亭》在大学校园演出的时候,一票难求,气氛非常热烈。2011年12月,青春版《牡丹亭》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第200场。几年间,这200场演出覆盖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我始终认为,昆曲进大学演出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个战略的举措,它为昆曲培养了很好的观众。大学生文化素质好,其中一部分有较高的文学修养,他们对昆曲这样的传统艺术、高雅艺术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在校期间通过观看演出、听课等方式受到昆曲艺术的熏陶,会成为昆曲的忠实观众,并且在以后发展更多的观众。我始终认为,接触、学习民族文化的经典,有助于大学生深化民族文化的根基意识,自觉地继承、发扬民族文化的传统和维护民族文化经典的尊严。

  把传统艺术“说清楚”

  问:虽然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很大进展,但不可否认的是,以昆曲为代表的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遭遇着传承发展困境,您如何解析这个问题?

  答:目前,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些门类或多或少隐退于边缘化的地位,有的发展前景很不明朗,甚至有人认为这些艺术已经失去生命力,应该送去博物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我们对中国传统艺术缺乏深入的研究,对他们的审美特点和发展规律缺乏理论的把握,对于他们的文化精神内涵以及多方面价值缺乏理论的说明。

  如果说昆曲传承计划是属于实践的层面,对于传统艺术来说,同样重要的还有理论层面,而这个层面长期以来不是很受重视。这也是我多年来的呼吁,早在九届政协的时候就做过相关的提案和发言。中国传统艺术遗产极其丰富和辉煌,如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等,都有着几千年的积累,是本土文化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需要我们研究、发掘、弘扬。但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艺术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和阐释。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就曾经指出:“中国的音乐、舞蹈、绘画是有道理的,问题是我们说不大出来,因为没有多研究。”这种情况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拿京剧来说,我们说京剧是国粹,京剧好,但是究竟好在哪里,说不大出来,京剧的审美特点没有完全说清楚。相对于传统艺术的创作和表演,传统艺术理论研究不够重视,特别是没有一支足够数量的、高水平的研究队伍以及有计划的理论人才培养。有些艺术门类,我们的研究水平还不如国外的学者。现在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编写《中国艺术批评通史》,就是想总结我国历史上极其丰富的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理论研究的发展。现在看来,加强传统艺术的研究,对于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十分紧迫。

  问:为什么说十分紧迫?重要意义体现在哪里?

  答:传统艺术如果不“说清楚”,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影响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的传承关系。不充分理解传统艺术,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我们的当代艺术很容易脱离中国文化的传统。这个问题有必要仔细分析一下。

  我们的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当然要吸收世界上优秀的文化。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非常热心于吸收异质文化,具有一种开放性和伟大的包容性。比如在唐代,玄奘到西方取经,回来以后翻译传播,当时很多国外的艺术宗教都进入中国,胡风弥漫长安城。这恰恰是民族强大生命力的表现:开放、包容,但最重要的是,我们的立足点仍然是中华文化。

  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韩启德在跟我的一次谈话中说道,我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国的留学生,跟过去胡适、冯友兰、朱光潜那个时代的学者出国留学有很大的不同:第一,那批学者中国文化素养很深厚,到国外去不会把自己的根基丢掉,相反,他们到了国外更加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伟大和不可磨灭;第二,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把西方文化中真正好的、精髓的东西吸收过来。没有扎实的中国文化根基,不可能学到外国的好的东西。我认为韩启德先生说得十分深刻。宗白华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说过一段话。他说,“我实在极尊崇西洋的学术艺术”,但他主张中国文化发展要“极力发挥中国民族文化的个性”,不能专门模仿西方,“模仿的东西是没有创造的结果的”。这个话在今天看来仍然非常准确。我们研究传统艺术,是为了深深扎下自己的根基,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艺术的优良传统,这对当代艺术的发展极为重要。

  问:另一个问题是什么?

  答:另一个会产生的问题是影响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试想一下,如果你自己都说不清楚,又怎么能给别人说清楚呢?

  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如果缺乏交流、沟通,往往会造成误解甚至矛盾,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就面临这样的情况。多年前我第一次去美国的时候有一件事情印象深刻。那是在洛杉矶的迪斯尼乐园,有一个游览项目叫做小小世界,游客乘坐小船行驶在一个甬道之中,小河两岸云集了全世界的经典童话形象,美轮美奂。我当然想看到中国的童话形象了。等了半天,终于等到中国的了,原来只站着三个穿着清朝服装的小人,不知是什么故事。相比之下,很多小国家的童话世界却是那么五彩缤纷。这充分说明国际社会对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的了解还很不够。西方世界各种人士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几种,一种是因为不了解而产生一种猎奇的心理,过去没有看过,觉得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很有意思,如脸谱、功夫等;一种是有极少数人有意无意地吹捧某些表现中国人愚昧、变态、血腥的电影和美术作品,认为那才是真实的中国形象,在拍卖市场抬高这些作品的价格,想以此影响当代中国艺术的发展方向;再一种是有少数学者从学术的角度把中国文化放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中进行科学的、客观的研究,比如李约瑟先生的《中国科技史》,这种情况比较少。第四类是大多数人,他们对中国文化还处于缺乏了解的状态。

  面对文化差异带来的隔膜与误解,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的文化、哲学和艺术,这其中当然包括传统艺术经典。在市场的作用下,我们的经典有时被歪曲和解构,经典被低俗化。那些歪曲经典的人说,我可以解读经典。你当然可以解读,但是你不能糟蹋经典。像青春版《牡丹亭》,它是对古代作品进行了改编,但它保持了作品的经典的品位。中国传统艺术经典不属于某一个人,而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跟我们民族的文化血脉相连。我们把中国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成果介绍给国际社会,要这样做,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中国传统艺术做出深刻理论阐释。

  用艺术提升人生境界

  问:您刚才指出通过昆曲之美提升人生境界,我想起北大很多大学生在看到青春版《牡丹亭》之后都说,昆曲美得令人窒息。艺术直接影响审美,您是美学专家,您认为美学与艺术发展有着怎样的关系?

  答:中国的美学有两个特点,一是跟艺术关系密切,二是跟人生关系密切。中国美学认为,艺术、审美教育,可以从多方面提高人的文化素养,但最终归结起来是提升人们的人生境界,也就是引导青少年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情趣的人生。冯友兰先生曾说,中国传统哲学最有价值的内容就是关于人生境界的学说。什么是人生境界呢?从表面上看大家共有一个世界,但其实每一个人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我们一起去游山,我是地质学家,我在山里看到的是地质构造;你是历史学家,你在山里看到的是历史遗迹,同样的山对我们的意义不一样。没有一个人的世界是相同的,世界对每个人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就构成了一个人的人生境界。

  宗白华先生提出,中国的艺术是灵的空间,中国的艺术是世界上最心灵化的艺术。所以艺术与人生密切相关,就是和人的精神世界密切相关,用美的东西引导人去追求高尚的精神世界,从而提升人的人生境界。我们的艺术产品应该体现一种文化精神,应该引导人们有一种更高远的精神追求。

  我认为要关注当代艺术,把那些真正体现高远的精神追求,体现时代精神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展现出来,把它们照亮,把它们放到国家舞台上,向国际社会展示,让大家都知道真正代表中国文化的艺术作品是怎样的,使全世界看到和重视能够真正反映我们时代精神、代表中国的国家形象的艺术作品。

  问:您在北京大学发起并主持了“美学散步”沙龙,邀请学者和艺术家一起聚会、讨论,是否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答:是的,美学可以沟通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美学散步”沙龙,取自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的书名,就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汇集各方面的学者,包括艺术家、哲学家、科学家、诗人,等等,大家一起讨论艺术、哲学、科学。比如上一期沙龙我们的主题是“观天地生意赏博物之美”,探讨博物学与美。有一位学者谈自己参与野生大熊猫的保护工作,有一位学者谈他所参与的野外的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和摄影,有一位学者谈著名俄裔美国文学家纳博科夫在蝴蝶分类方面的贡献,大家听了他们讲演,都不仅增加了知识,而且都感觉到一种高尚的精神世界,一种高远的、心灵的追求。

  我自己将来还想从人文教养方面,给中学生写一些书。因为我从小就是受老一辈学者的“灌溉”成长的,叶圣陶、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我很喜欢丰子恺先生的一幅漫画:画上有一棵大树,树干被拦腰砍断了,四周萌发出很多枝条,旁边还有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上面题了一首诗:“大树被砍伐,生机并不息,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朱光潜先生去世时,我写了一篇悼念文章,里面就引用了丰子恺先生的这幅画和这首诗,我觉得这幅画和这首诗作为朱光潜先生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象征非常合适。这些前辈学者都给中学生写了很多文章,滋养灌溉了孩子们的心灵。我想我们应该继承他们的传统,为现在的中学生写一些文章,引导我们下一代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情趣的人生。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