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视野声音 >> 正文

少数民族作家:带着新的收获出发

——“2014《民族文学》重点作家改稿班”综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4月16日10:50 来源:中国作家网 明江

  由民族文学杂志社和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主办的“2014《民族文学》重点作家改稿班”不久前在京举办。为期5天的改稿班共邀请到来自19个民族的33位重点作家,他们带着最新创作的小说、散文、诗歌作品,与编辑面对面坦诚交流,分享经验、相互启发,以期共同推出一批富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文学佳作。改稿班还邀请到了何建明、李敬泽、梁鸿鹰、叶梅、包明德等专家学者为学员授课,并组织学员就如何深入生活、拓展视野、深刻理解和反映现实、进一步提高创作质量等话题进行座谈。改稿班期间,申相星等4位韩国作家还应邀与部分学员进行了文学交流。

  几天的学习交流,学员们感慨收获良多,与同行相聚于此,通过讲座、座谈和与外国作家面对面交流等多种形式,碰撞出了很多思想的火花,更加让他们坚定了写作的道路。

  重新坚守文学的信念

  已经有20多年创作经历的瑶族作家陈茂智,至今发表、出版的作品已有100多万字,近年来却对自己的创作之路感到困惑和纠结:“在当今文学边缘化的状态下,作家及作品的出路面临严峻挑战,文学如何突破困局,作家要不要再坚持写下去?”而参加这次《民族文学》重点作家改稿班,让他找到了答案。在听了何建明、李敬泽、叶梅等专家学者站在文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高度对文学的意义进行的深刻阐述,听了孙春平、向本贵等前辈对几十年的创作实践和文学影响力的体会,他重新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和希望。近期陈茂智正在瑶山参与水利工程移民工作,他真切感受到自己的瑶族同胞面对现实生活时的矛盾、困惑和阵痛。作为一个瑶族作家,他觉得自己应该成为同胞的代言人,为这个民族和时代的发展留下一笔真实的记录。他认为,“作家艰难的艺术探索与自觉的文化意识,应该是我们坚守文学的理由和寻求自身突破的方向与动力。”

  满族作家冯璇是一名编辑,曾经对纯文学期刊的未来发展有着本能的忧患意识,作为一名刚刚开始写小说的作者,她对未来的文学走向也有着某种困惑和茫然。但参加改稿班,听了专家学者对中国文学的展望和分析,她觉得专家们用精彩的语言和前卫的思想解答了她的这两个疑问。她说,“我终于知道,无论时代和科技如何发达,无论我们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停留在哪个层面,有一点是不变的,文学是关于整个人类的故事,有着原始的童真、热烈、好奇。它道出了人类精神的第一需要。它通过抚慰心灵的方式解除了现代人心头的浮躁和不安,用一双温柔的手牵着我们找到回家的路。所以文学不是生活的必须品,却永远是灵魂和精神的奢侈品。”

  东乡族作家钟翔2012年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作品集《乡村里的路》中,有不少作品都刊发于《民族文学》。他说,是《民族文学》引领他走上了文坛。至今他还能回忆起2009年跟全国55个少数民族作家齐聚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作家“祖国颂”研讨班的情景,而此次参加改稿班,他又有了新的启发和收获,更激发了创作活力。他说:“作为东乡族的一员,我要继续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为我的民族深情歌唱。”

  作家的责任是什么

  土家族作家苦金听了李敬泽关于“看什么?怎么看?看到哪儿去?”的世界观阐述后,一直在思考。他认为, 李敬泽口中的“要大尺度、大深度地发现问题,将无以言喻的经验,负起艺术的责任,写出你区别于人的真与诚”,与何建明提醒作家“要站在新的时代、新的高度看风景”,都谈到了世界观,而后者着重强调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强调了艺术上的“精、深、细”。在细细咀嚼这些话之后,苦金认为,这些文艺理论体现了深层的创作思想,近年来他的作品选编进《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文学作品选》《中国新世纪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新世纪小说大系》,每一部其实都可以说这种文艺思想的反映。今年,苦金正在抓紧进行中国作协2013年重点扶持作品——长篇小说《远寨》的创作,争取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壮族作家黄土路思考的则是写作者自身的问题。他认为,写作者内部自有一个循环系统,由阅读、思考、写作、话语等构成,不断运行,达到平衡状态。但当一个人的话语大于写作的时候,心里就会恐慌,因此很多时候他都克制着自己说话的欲望。以前他轻诗歌重小说,但这些年他发现了诗人的重要:“我看到有不少像黄金一样精炼的诗作。有时候诗人的几句话,已超过小说家的千言万语。我也看到那些闪烁着良知的诗句,增补了这个世界的缺撼。我觉得诗歌面对的问题其实是诗人面对的问题。诗人面对的问题,就是老百姓面对的问题,比如腐败、情感缺失、环境污染、地震、MH370……面对这些,难道诗人真的可以无动于衷,只是记录些生活流吗?我很高兴诗人在各种变动中没有缺席。它尽可能地敏感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人们。作家格非说,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写些优美的文字是可耻的。诗人沈苇也写过一首诗《继续赞美家乡就是一个罪人》。在我理解,这才是怀着深深爱意的写作。”在明白了这个道理后,去年他一口气写下了100多首诗,他说,自己从没像现在这样感觉到作为一个诗人的踏实和光荣,“我们这个时代,有各种各样的形形色色的诗人,我希望自己能保持足够的警惕和清醒,在自己的心里锻造一把刀。不一定锋利,不一定闪着光芒,也许它会一直默默地在那里。我希望自己就是那么一个带着刀的诗人。”

  已经写了30多年小说,出版发表了700多万字的苗族作家向本贵,被同学们尊称为前辈,他很珍惜每一次听专家讲课的机会,他认为这些活动对开阔视野、提高写作水平及理论修养有很好的启迪和帮助,有机会和年轻作家们相互切磋交流,更是收获颇丰。近几年来,向本贵主要写中短篇小说,每年发表近30万字的作品。他的创作劲头给了很多年轻作家以鼓舞。谈到经验,他认为,生活给了他最丰厚的馈赠,给了他创作的动力和资源,“深入生活就成了我创作生活的必修功课。经常到农村去,到城市的角角落落走一走、看一看,用一颗温暖之心看待最低层的人物风貌。接地气,贴着地面行进,就如鱼得水,语言就生动流畅,人物就鲜活丰满,故事就优美奇妙,情节和细节就丰润感人”。

  民族身份的重新思考

  作为一名使用汉语写作的哈萨克族作家,阿依努尔·毛吾力提对自己的民族身份的写作,曾经是非常回避的,这种回避也包括很少给《民族文学》投稿。她曾经认为,在《民族文学》上刊登作品仿佛是受到了某种照顾。一直以来,她把这种行为当作是对自己写作的一种高要求:写作大量的作品,却并不急着去投稿;悉心地打磨每一件作品,让它们尽可能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特别是呈现在汉语读者的面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很多想法都发生了改变。“特别是这次在改稿班上接触了很多优秀的民族作家和他们的优秀作品。我逐渐地意识到,其实对民族身份的回避和刻意地强调自己的民族身份都是一种不自信的行为。作家理应书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而在这一书写过程中,本民族的生活、本民族优秀的文化是完全不可能回避的。刻意回避的写作自然是不完整的、不自信的写作。当我将这样的理念运用于我的写作过程时,我惊喜地发现,我的写作比以往变得流畅,变得通达,从而变得更加自信。”

  彝族作家李世武是位“80后”,这位在大学里教书的年轻博士后思考的是少数民族作家文学题材的源泉问题。他认为,“写什么”和“怎样写”,分别指涉文学题材的甄别和创作技巧的提升。就题材而言,当下少数民族作家首先应该加以关注的是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应该以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为中国民族文学多样性的发展注入活力。少数民族身份,应当被视为作家与本民族固有的血缘、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的根基性联系,而不应当作为资源的竞争与分配过程中加以利用的工具。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口传文学传统,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是一种“口头心史”。少数民族作家应当从本民族的文学传统中重温民族的历史记忆,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作为永不枯竭的题材源泉。比如彝族诗人吉狄马加、藏族小说家阿来,作品都饱含着对民族历史文化的深情回望和理性反思。所以,少数民族作家的民族题材写作,应该是以一种反思现代性的视角,书写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少数民族作家有责任用文学的力量表现这种变迁,至少,为日益濒危的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唱一首挽歌。如蒙古族作家阿云嘎的小说《黑马奔向狼山》、哈尼族作家存文学的小说《碧罗雪山》,都浸润着这种关怀当下少数民族自然、文化生态的意识。守护历史,关怀当下,少数民族作家文学才能赢得它在文学界独有的地位。

  鄂温克族作家德纯燕参加过《民族文学》的很多活动,在一系列的讲座和活动中,她再次确认了一个民族写作者应当葆有的单纯。“正如授课老师所说,应回归文学的初心,做到真与诚。而我对自己所存有的期望,是永远有敏感的心,怀有热情面对未来的人生,在文字里获得人生的自由。对于写作,我苛求于文字艺术的美,盼望在一个个汉字的组合和节奏里创造出独有的韵律来;与此同时,我深知在我们不长不短的一生里,有灵魂刹那的闪光或者迸发的花火,让我们去抵挡生活里的孤单以及种种困境。所以,在小说里我前进的一个方向就是通过各式场景的描摹来表达灵魂的这一光亮状态。”

  傣族作家禾素说,5天的改稿班让她受益匪浅。她把每位老师最打动她的话记了下来:“叶梅说:因为敬畏,所以谦卑,写作者需端正自己的写作态度。李霄明说:民族性不在于形式,而是在于生活的细节。作家的视野、思想的深度以及想象力必须站在另一个高度。李敬泽说:文学就是一撇一捺,也就是个人字。何建明说:写作不但要放宽视野,还要做到深、精、细,要把肚里的东西全挖出来。梁鸿鹰说:对古老文学的肯定和赞扬,是我们对文学的一个指向。”这期间,她还作为少数民族作家代表参加了中韩作家文学交流会,通过交流对彼此的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知。她认为,作为民族作家,应该高度关注本民族的历史,应该站在另一个高度审视自己的民族,更应该对每一段历史都充满温情和敬意。同时作为一名女性,不单要有不同的视野和眼界,还应该格外关注身边细微的事物。“因为我们不是一心只想当作家,而是要把我们所经历的苦难和幸福写出来,温暖世人。我一直以来的创作宗旨,就是做一个温暖的人,写出温暖的作品。”

  畲族作家山哈、彝族作家包倬、瑶族作家光盘、苗族作家何炬学、回族作家马占祥、苗族作家陶青林、锡伯族作家陈铁军、满族作家徐国志等,也纷纷谈到了此次参加改稿班的收获,并针对《民族文学》的办刊思路、内容形式和发行等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表示,《民族文学》是中国少数民族作家之家,是少数民族作家的精神家园。2014年,《民族文学》将陆续在北京、内蒙古、甘肃、四川、新疆和吉林等地举办作家翻译家改稿班。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杂志社还将组织一些有特色和意义的采风和研讨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再次唱响“祖国颂”,憧憬“中国梦”,激发各民族作家对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各民族作家为祖国和人民而努力创作。

  几天的学习与交流,学员们表示,相聚于此,留下了对文学和生命不同的感触。他们将带着这些新的收获出发,继续坚持自己的文学梦想,精心创作更多贴近时代、贴近读者的优秀作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