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评论 >> 正文

贴近生活 温暖人心——刘克邦散文印象(石英)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4月16日09:29 来源:中国作家网 石 英

  刘克邦的新散文集名为《自然抵达》。顾名思义,是让自己对散文基本的追求自然到达希望的彼岸。自然,不是不用心,不是随意为之,而是他文本中的真实、自然,不挖空心思、不矫揉卖弄。他笔下的文字反映出一个真实的自己、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生。尽管这只是广袤人生的一个侧面,浩茫大洋中的一簇浪花。

  散文创作的路数各式各样,每个作者根据自身的阅历、性格、人生观以及在长期历练中形成的文字表达习惯综合而定。有时候,连作者自己也未必明确他要怎样写,写出来是什么样,但只要他有想法、有追求,就必定会从他作品的面貌上找到属于他本人的印证,刘克邦的散文中就能找到这些印证。

  刘克邦的散文与他的生活非常贴近,不仅仅是近距离,而且是无距离,几乎都是最亲切的感觉。温暖也好,凉意也罢,都是自己的“贴身小棉袄”。无论是亲情,无论是故乡,无论是与老区群众的同呼吸,还是与自己本行业的共休戚,读起来都那么真实,那么感人,一种温厚的贴切,一种毫不推诿的责任。亲近意味着不拒绝、不疏离,着眼于被感动了的事物。读他的散文,总会感受到一种融融的暖意。

  贴近生活、感动人心,都出自健康、美好的人性。惟有自己真正感动了,才能感动读者。刘克邦感动读者的奥秘,首先是“真”,其次还在于表达上的特别,能够写出客体人和事的具体性和独特性。这来源于他的具体经历、独特性格。文学就是这样,命运中的苦涩可能是灰暗的,但写得真切而到位,从艺术表现上说则又是闪光点。他写老红军的幸存者、写生活中的先进人物,不是隔靴搔痒,不是旁观者的描摹,而是将自己整个心灵融进去了,带出来的也必然是滚烫的灵魂。尽管作者与所写的对象不属于同一时间、环境,但心灵共振了、情感融入了,笔下便有了时间和空间的穿透力。

  这就回答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刘克邦能够以比较平实的语言写出感人的、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章?关键在于:一,忠实于所写的人和事;二,基本上都是贴近自己、贴近人生命运的活生生的生活;三,不仅仅是熟悉的生活,而是达到自己的脉搏与生活的共振,以心换心。

  不过,刘克邦的散文还是有余地可以升华、可以挖掘的。真实、不虚饰的文字比较平实而少刻意,在某种情况下是优点,但是在另一个层面上,也要面对更深、更美、更有韵味的要求。任何的艺术门类,包括文学,都有一个味浓、味厚的问题,这与作家的艺术修养有关,如凝练、含蓄、意在言外、表达不过于直露等。这个平实不是从平实到平实,从平白到平白,而是众多化为少许,化为冗杂中的简练,浩瀚中的节制、通俗。

  散文这种东西,并不是说雕琢就深刻,表面上看平实、平白就不深刻。有的时候相反更难,更是一种大的境界。举唐宋诗为例:“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不光是一个句子问题,里面的东西有味道、意境含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看起来非常流畅、通俗,一般的人却认为太流畅、太畅达,反而不含蓄,这是一种误解,更高的层次是知道里面味道很厚,意境非常好、非常美。还有,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所以说,不光刘克邦,所有写东西的人,都应该琢磨通常被贬斥的虚饰、雕琢、交融,不这样的话,是不是就一定是从平白到平凡?如果能将这两者完美结合,就一定是高品位的作品。艺术之不同门类,包括诗歌、小说、散文,诗意和韵味则是共通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