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白俄罗斯戏剧的民族脉动——评话剧《婚礼》《哑巴》(王雨晨)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4月14日10:35 来源:中国作家网 王雨晨

  扬卡·库帕拉国家模范剧院的两部院团扛鼎新作《婚礼》和《哑巴》为我们掀起了白俄罗斯戏剧的神秘面纱。两部戏一动一静既沿袭了俄罗斯的戏剧传统,又让人清晰触碰到白俄罗斯民族时代脉动的舞台佳作,为中白两国戏剧交流的破冰之旅开启了新的航程。

  《婚礼》:宾朋狂欢下主人的寂寥

  独幕剧《婚礼》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创作于1889年的早期戏剧作品,剧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取材自他的两部短篇小说《贪图钱财的婚姻》和《有将军做 客的婚礼》,讲述了一位在当铺做估价员、有着斤斤计较职业病的新郎要娶家境并不富裕、十四品文官的女儿为妻,却在婚礼当天还向丈母娘抱怨之前答允他的陪嫁 没有兑付;丈母娘为撑门面花25个卢布邀请一位退休的将军出席婚礼,结果这个并非真正将军的海军中校也是被人骗来的,年老昏聩的他在婚礼上大讲航海术语, 把婚宴上的众亲友弄得昏昏欲睡,一场婚礼就这样被搅得索然无味……通常来讲,契诃夫的独幕剧都是以几部作品连缀的形式呈现的,如中央戏剧学院演出的《求 婚》《蠢货》《纪念日》,北京人艺林兆华导演的《论烟草有害》《天鹅之歌》等,若想将一部作品以两小时的大剧场戏剧形式呈现,势必需要导演动用更多的舞台 手段使之丰富。

  由扬卡·库帕拉国家模范剧院和莫斯科音乐戏剧工作室联合演出的音乐戏剧版《婚礼》首演于2009年2月。身为音乐戏剧工作室艺术总监的导演弗拉 季米尔·潘科夫调用了近30人的庞大演员阵容,其中部分角色由多人分饰,比如在表现男女宾客调情一段时,导演让三组演员以截然不同的方式重复着同一段对 白,宛如一堂表演训练课般令人拍案叫绝,也预示着生活中因性格各异、以不同方式处理问题时所蕴含的无限可能。舞美的主体结构虽仅由几十张简易方桌方凳组 成,却做到了形式多变、层次鲜明,时而是婚宴大堂,时而是码头游艇,充分利用了舞台的高度和纵深。布景的切换都是通过演员们在现场音乐的演奏下以风格多样 的歌舞形式完成的,导演将几段主要歌舞放置在剧情的重要转折点,如新郎、将军登场或新娘的心灵震颤。灯光被誉为戏剧艺术家给舞台美术刷上的最后一道色彩, 指挥着观众目光的聚焦点,当灯光骤变之时,演员们的形体动作统一减缓,仿佛时间逐渐凝固了一般,这充分考验了该剧演员的整体性和导演驾驭表演的功力。这一 切舞台元素的汇总,其风格不同于以往契诃夫经典作品中所展现的那种难以释怀的“秋天的忧郁”,而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别样的、热闹的契诃夫,虽稍显陌生却饱含 着时代的鲜活。

  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导演处理便是启用76岁高龄的老演员季娜伊达·祖布科娃扮演剧中尚在青年时代的新娘。她没有刻意去表现年轻人的状态,当新郎 为了利益斤斤计较或是亲吻了别的女人时,这个干瘦的老太太总是选择默默地走开,呆呆地坐在舞台一角,仿佛生命已经枯竭。该剧的最后一幕,被骗的假冒将军感 慨:“(你们)这样侮辱一个老人、一个海军军人、一个有功绩的军官!如果是在上流社会,我还能要求决斗,可是现在我有什么办法呢?”周围的宾客们却无视他 的苦恼,依然尽情狂欢着,惟有“年老的”新娘搀扶着同样老迈的将军离开这“肮脏、下流的勾当” 。当他们转身回首的那一刻,舞台突然充满了对于旧时代的怀念,也让我们释然于找到了契诃夫作品熟悉的影子。

  《哑巴》:为战争中的人立此存照

  1992年,白俄罗斯本土的“国宝级”作家阿列斯·阿达莫维奇创作了以二战时期卫国战争为故事背景的小说《哑巴》,来映射当时国家的政治生态。 这部小说因在2006年被改编成电影《弗朗兹和波连娜》而被世界上更多人知晓。扬卡·库帕拉国家模范剧院的舞台版《哑巴》首演于2010年4月,一经推出 便在随后几年中囊获了诸多白俄罗斯国家戏剧大奖。该剧主创者们在保留了原著的感人故事和思想精华的同时,也注入了当代白俄罗斯人对于战争作品表达方式的独 到见解。

  纵观全剧,一对身处不同阵营壁垒的青年男女——德国小伙子弗朗兹和白俄姑娘波连娜——在战火纷飞下的爱情无疑是感人的,作者为男主人公营造的独 特人生困境也可称得上是十分极端:弗朗兹为救波连娜和她的母亲,杀死了自己的军队长官,导致自己既不容于白俄游击队也不容于德国侵略者。因为他的语言和口 音会引起别人的怀疑,只好选择做一个“哑巴”。而这也为二人在战争中的结伴逃亡造成了诸多麻烦,比如弗朗兹在高烧昏迷时的呓语暴露了他德国人的身份。“我 无能为力,因为我没有说话的权力。战争对其他人而言已经结束了,对我却没有……”弗朗兹在战后的这段独白诠释了他人生中最大的难题。但显然导演并未在舞台 呈现上重点突出这些内容,反而对此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克制态度,将男女主角的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轻描淡写,几次简单的凝望和注视便改变了他们一生的走 向,既没有过多抒情地渲染两人之间的爱恋,也没有将剧情设置得一波三折、扣人心弦。观众甚至感觉剧情有些不够连贯。

  真正表现出舞台魅力之处,在于导演多次营造的如相机闪光灯般的舞台灯光语汇,用“立此存照”的方式着重表达了以男女主人公和他们的亲人为代表的 普通民众在战争的大时代背景下的一幅幅碎片式的记忆画面。通过人物内心的独白和处在不同时空角色的心灵对接为观众创造了小说阅读时无法企及的强烈感染力: 戏的开场,德国大兵们簇拥着被统治的白俄村民们摆出各种造型合影留念,几束强光射向观众席,虽然仅有短短一秒,却让剧场里的每个人都切身体会到了“受迫” 的滋味;弗朗兹在逃难途中被抓进德国集中营的一刻,他远在德国德累斯顿的父母接到了他在前线失踪的电报,弗朗兹与父母的绝望与无奈在舞台上以一种难以言明 的韵味交织推进着;在全剧的最后一幕,导演为弗朗兹和波连娜这一由德国和白俄两国人民所组成的独特家庭保存了一张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全家福”。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