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评论 >> 正文

评论家评论《蒙尘的书信》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4月10日17:15 来源:中国作家网

  文字章节流溢出的质朴味道

  谭好哲   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巴兰华散文集《蒙尘的书信》研讨会是由山东省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主办的,委员会之所以为巴兰华这样一位基层文学创作者开研讨会,是有原因的,因为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成立的初衷就是,不单要关注和考量有创作实力的成熟作家,也要关注在基层默默创作、显露出一定创作才华和潜能的作家。巴兰华的作品曾获中国首届网络文学大奖赛散文奖,山东省首届网络小说大奖赛三等奖,《山东文学》2011年度散文奖等,是有着一定创作积累的作家。《蒙尘的书信》这部散文集是一部之于乡村的抒情,作者写家乡的父老乡亲、日升日落,写出了农村的真味道,这是80年代的作者很难做到了,即便是他们生于农村,由于应试教育下农村真实生活体验的欠缺,也是和50、60年代的一代人有着迥然的不同。巴兰华的文字复现了往昔我们那样一代人的农村记忆,让人感觉非常熟悉而温暖,其间流溢而出的质朴之味着实难能可贵。

  巴兰华的文字像是火炭上的一滴糖

  李掖平  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巴兰华的文字像是火炭上的一滴糖,在喧嚣年岁里自顾自地温润流淌。他的笔底有着传统的风致和乡野的气息,是一种纯民间的写作,没有学院派的絮叨生硬, 没有为文造情的矫饰,没有泛滥化的抒情,不标榜崇高,也不故作深沉,更不炫耀才技,他躬身捡拾着逝水年华的片段和过往微尘,在小境界中营造内心的大气象。

  当然,散文虽说可以短小,可以朴素,但决不能漠视心灵。巴兰华的文学书写构章虽小,但气象开阔,感情炽热,宁静中不失灵动,大气中潜蕴轻盈。他依持深埋在生活日常细节中思想的锋刀,镌刻着自己的别样世界、乡土人伦,祈盼让斑驳异形的身心复位。虽然他的文字可能读来清浅随意,章节布局上也时有冗余,情思拓展的空间还不够深博,但却能够自展其容、自出其味。而且,他这种之于文学的虔诚坚守,也为那些在溽热生存窘境中的人们擎起了一方信仰的浓荫。

  唤起我年少时的原初记忆

  王延辉   山东省文联文艺创研室主任

  文学是一种极为个性化的东西,而散文更是需要依仗鲜明个色的语言,才能支撑起一位书写者的精神内蕴,它绝不是一种以复述模式来表现再现生活的一种手段,散文是作者情怀的一种投射。

  巴兰华散文集《蒙尘的书信》的个性之处就在于其朴实无华,它唤起我年少时的原初记忆,作者写对家乡妻儿的挚爱、写田园牧歌样的乡野,写得真挚感人,有许多精彩的篇章,比如《愤怒的棉花》、《流浪的燕子》、《长夜里谁为我疗伤》等等,这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蒙尘的书信》,尤其是最后的一句“我终于在有生之年奔赴到20年前的约会里去了”。读完之后,你没有惆怅、只有一种美感的残缺在心中隐隐作痛,那是一种心向往之身不能至的等待之美、迟来之美。

  将往昔的岁月记忆重新唤醒

  田川流   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整个社会在进入读图时代,纸质图书、文字图书正面临一种存在的危机。一直以来,我总认为只有文字的东西才能给我们真正的思想,因为图像毕竟难以深刻。现在我们的文学绝对人口减少了,热爱文学的人,优秀的作家越来越少,这不能不令人忧郁。巴兰华散文集《蒙尘的书信》,让我看到了作者难能可贵的对文学创作的坚守和坚持。在这部作品中人情、亲情、友情、爱情是串接文本的内在血脉,作者从生活的细部延展文字,将往昔的岁月记忆重新唤醒。巴兰华的文字质朴,没有虚伪的矫饰、华丽炫目的语词,却包蕴着最为敏感真挚的情愫,亲历情味的言说,朴拙的文风、晓畅的语言、丰腴的情感,不同于那些贩卖哲学、社会学词汇的酸腐散文。

  生活的丰富积累

  孙书文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巴兰华当属有丰富生活积累的一类写作者。文学创作,离不开积累。靠个人化的才情写作的作家,一是会很苦,为赋新词强说愁,二是非有大天才难以长久的维继。生活(生命)的丰富积累,使得巴兰华的作品很有“生活”的神韵,回忆中的农村生活,构成了散文集《蒙尘的书信》主体内容;更重要的是,他对乡村生活的回忆,甚至构成了他生命中至为关键的基点,是他存在的立足点。

  共鸣感、画面感、特色感的三个感触

  陈谨之   东营市作家协会主席

  读罢巴兰华的散文集《蒙尘的书信》,我有三个感触,首先,这部散文集有着针扎一样的疼痛感,读他的文字就像是在剥洋葱,每剥开一层,都有眼眶湿润的感觉,能和我产生一种同频共振,一种潜在的共鸣,他的文字虽然不华丽,却有着疼痛的坚硬质地。第二,文本有着身临其境的现场感,那些细节化的描述,那些大家都不屑一顾的琐碎事故,在巴兰华的笔下却有了沧桑感和画面感,就像是在观看一部黑白的老电影一样,粗粝却又承载着时光的味道。其三,巴兰华的散文没有炫技式华美语词的堆砌,却读来十分独特,有着比较明显的个人特色。

  复活时代的鲜活记忆

  房伟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蒙尘的书信》可以说复活许多人少年时代的鲜活记忆,是作者对生命往事的一种巡礼。巴兰华文本求真风格在当下是难能可贵的,比如《蒙尘的书信》,在情感的控制上做得很好,作者不用蒙尘的“情书”,因为“书信”像比较与“情书”来说是有情感距离的,“蒙尘”有增加了悬念性的东西。再如,《愤怒的棉花》积累着深沉的情感:能够在恶劣环境里生长的棉花,承载着自己温暖记忆的棉花,二妹艰难的种棉生涯……作品并不因情感深沉而觉得吃力,处处显示着深意,但又自然从容。

  《蒙尘的书信》巴兰华著,巴兰华(北方晓歌),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获中国首届网络文学大奖赛散文奖,山东省首届网络小说大奖赛三等奖,《山东文学》2011年度散文奖,第五届“漂母杯”全球华文母爱主题散文大奖赛三等奖。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