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中国梦”与文学创作研讨会 >> 正文

雷达:文学理想与中国梦的内在关联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4月10日16:05 来源:中国作家网 雷达
雷 达雷 达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是建设强盛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的伟大梦想。现在“中国梦”已成为我们国家发展的关键词,成为我们每个中国人身处其中的时代空气。对于以做“梦”和写“梦”为职业的灵魂工作者——作家、艺术家和诗人们来说,怎么能不高度重视这个以“中国”命名的伟大的梦想呢。

  梦是富有文学色彩的,文学理想本身与中国梦就必然有着内在的和多元的关系。现在,人们谈到文学和中国梦时,往往容易把文学外在于中国梦,或只是把文学的功能定位于表达中国梦,或仅仅把中国梦作为文学着力描写的对象。其实,我们应该对文学的功能和性质思考得更深刻一点,就能看到文学理想和中国梦之间存在着更为内在的关联。

  在我看来,中国梦不管有怎样的表述,从根本上说,就是建设强盛国家的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首先,中国梦意味着一种植根于历史深处的梦想。它至少是中华民族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屈辱历史中生长出来的。如何让曾经强盛的国家重新兴盛起来,是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与美国梦大为不同,中国梦可以说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曾打上过列强入侵的屈辱印记;但它无疑是现在进行时,是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艰苦奋斗之后诞生的梦。现在离伟大梦想不远了,“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正因为如此,在一个倡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时期,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指数,本身就内在于中国梦,从属于中国梦的文化梦部分。我们可以借助文学特有的情感驱动力和艺术感染力把中国梦置入广大人民的心灵深处。文学具有引领时尚、教育人民、净化心灵的功能,好的文学可以陶治情操,澡雪精神,促使人民追求真善美,激发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巨大激情。有梦想,就有希望,文学善于传播梦想,带给人们以面向未来,仰望星空的能力。

  我们可以有相当数量的文学精品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参与中华文化复兴的伟大的进程。文学生产也是文化生产,文学精品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名片,是文化软实力的鲜亮表征,是一个国家在世界文化竞争中是否具有优势的一个重要凭靠。在这个全球化和电子媒体时代,中国文学有必要秉持现代的、开放的本土化观念,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叙事美学,确立我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坐标。

  习总书记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要传播好中国声音”。为了中国梦的实现,文学本身需要提升和强化的任务是多方面的。一是,要把握好中国梦是人民的梦这一本质属性,在表达中国梦作为人民的精神理想上,必须要以人民为根本。从哲学上讲就是以人为本,关怀灵魂,关怀现实,关怀生存,突出对人的描写。新时期文学最突出的成就说到根本,还是在发现人,表现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上,在揭示人性的深度上,突破了以前的单一和狭窄,让活生生的人成为了文学的主角。

  二是,增强现实感,时代感,提高艺术概括力。我们面对的时代太丰富,太复杂,太深奥,人民需要作家提供出广阔而深刻的真实和强烈动人的艺术感染力。但是,这离不开作品的质量。对于当下文学来说,提高原创力,是一个关键。文学的魅力归根到底来自于生活,远离生活,胡编乱造,只能脱离人民。我们并不忽视艺术技巧的巨大作用,但目前看来,克服“同质化”危机,首要的在于强化文学的原创力。

  三是,如何走中国传统与世界新潮相融合的道路,是一个根本问题。因之,我们要深化文学中的中华文化根基和底蕴。现在中国文学的文化根基还不够厚实,宽广,深刻,丰满,这影响到中国文学的整体品质和感染力,当今的中国文学也还没有充分汲取到中国文化的精神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文化根基。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民族品格,滋养了中国精神,陶冶了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自立世界、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文化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精神的一个富矿。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民族的自信自尊,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中华民族和国家发展的一种重要动力资源。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以及自强不息的深沉精神追求,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重要基石,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和价值意识的深厚基础,也是国际竞争中最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是的,文学并不仅仅是一个描述中国梦的语言工具,它处在中国梦之中,是中国梦的主要精神内容和内在驱动力之一。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从文学理想到文化梦,从文化梦到中国梦,从这个链条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学并不仅仅是一个描述中国梦的语言工具,它是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内容和内在驱动力之一。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作为文化的核心和载体,没有优秀的文学的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