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 |
刚刚过去的第一季度,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可谓迎来了一个花开的春天。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第一季度全国城市影院票房达到67.23亿元,已超2009年的全年票房(62.06亿元),其中国产电影贡献值达到43亿元,并且包揽票房排行榜前三。
停不下来的中国电影
纵 观第一季度的内地电影市场,1月份上映新片31部,2月份上映18部,3月份上映26部。其中,票房过亿的影片13部,国产片占到6部,并且将季度榜单上 的前三名收入怀中:《西游记之大闹天宫》10.48亿元、《爸爸去哪儿》6.99亿元、《澳门风云》5.23亿元。国产片票房占到64%,在全年票房比拼 中先拔头筹。
成果喜人,大大提振了国内影人的信心。“票房就是观众的选票。”博纳影业总裁于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 说,现在中国电影市场远远超出他的预期。“像今年春节档一天就产生两亿元票房,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我们的电影生态更加成熟了,不再集中于情侣消费,有 更多的家庭消费,这是市场的一大进步。”他拿《爸爸去哪儿》的成功举例,“近7亿元的票房恰恰说明了我们国内长期以来缺失家庭电影。过去市场一味依靠大 片,现在分类明确的电影也有高票房,这是电影市场的一大进步。”
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2014年3月底,我国已经累计有电影银幕20007块,中国电影放映业由此进入2万块银幕时代。这也意味着我国电影放映市场的容量将得到更大程度的扩展。
“现 在我们银幕数量和票房总额的增长是历史上最快的。电影数字化的发展也将给电影产业带来腾飞的契机。”在于冬看来,未来10年是中国电影发展的黄金期。“中 国电影的资本时代也已经到来。国有的中影集团、上影集团,民营的小马奔腾等,都在谋求上市。像中影这样的国企上市的话,募集50个亿是很轻松的事情;每家 民营公司至少也能募集10亿元左右。再加上像万达、恒大这样的地产商也投身电影,电影行业未来10年基本不缺钱。目前最需要的是打开创作空间,拓展创作的 题材。”中国电影票房去年是200多亿元,于东预测,“未来10年,中国电影市场将会超越美国。”
需要更多有文化内涵的好作品
辉 煌的成绩背后,也潜藏着不小的隐患。“不可否认影迷们的观影热情,但我们同样需要承认,如今这样的电影票房收益,与内地电影市场银幕数量的激增有着直接的 关系。”小马奔腾策划总监严蓬表示,我们目前票房的增长速度还是跟不上银幕数量的增长速度,当银幕数量到了两万之后,如果没有好的作品支持,市场怎么办? 院线的经营怎么办?这些都是可以预见的问题。
此外,今年华语电影中的“票房英雄”,大多是凭借宣传和档期优势所 成就的。比如春节档的《爸爸去哪儿》、情人节档的《北京爱情故事》。目前影响华语电影票房收入的最重要因素,并非电影本身,而是宣传与噱头。这让不少业内 人士表示担忧——什么时候华语电影的质量稳定了,华语电影的春天才真的来了。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相对低迷的3 月里,柏林擒“熊”的《白日焰火》劲收8200万票房,大大高于贾樟柯、李玉等文艺片导演的获奖作品,令文艺片同行们为之一振,这也表明国产片在寻求票房 突破上的途径更多元了。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锦华颇为欣赏该片,她认为艺术片导演执导商业片时,会将商业片的叙事模式与艺术片的电影语言相结 合,让她感到“给中国的商业电影提供了新的活力”。
“我们有技术,有资本,但是我们在电影的讲述中往往缺乏文化 主体。”戴锦华告诉记者,“虽然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电影大国,但中国人的平均观影数量仍在倒数行列。中国的产业规模扩张这么快,并不是电影工业的自身扩 张,而是市场已经把架子拉到了这个程度。从去年的情况来看,中国电影穷得只剩下钱了。电影人说会用产品把电影市场填充起来,我希望真正能够如此。”
大导演回归带来新气象?
进 入4月份之后,一批进口大片先后登陆内地,且大多与北美同步上映,如《美国队长2》、《里约大冒险2》、《超凡蜘蛛侠2》、《变形金刚4》等重量级进口大 片,预计将在第二季度对国产片市场造成较大冲击。但与此同时,国内大导演的“强势回归”,也让中国影市看到了新的希望。
与 2013年青年导演们的中小成本电影风生水起不同,2014年,大牌导演纷纷回归。张艺谋推出新作《归来》,似乎在宣告回归自己最擅长的文艺路线;陈凯歌 蛰伏数年后推出新作《道士下山》;姜文新作《一步之遥》则集结了葛优、舒淇等大腕。再看青年一代,徐峥在《泰囧》之后有《港囧》,宁浩带来新作《玩命邂 逅》,郭敬明再推《小时代3》。而2013年大行其道的青春怀旧风在新的一年里也将继续,如顾长卫的《微信时代的文艺爱情》、张猛的《胜利》、娄烨的新作 《推拿》等。
国盛影业总经理高军表示,经历了2013年的文艺小清新之后,观众对大导演、大制作出现了渴求,大 导们也集体出手,今年大片将承担起主力作用。他认为,相比去年,今年的市场更加理性。“小清新受欢迎会刺激大家的投机心理,总想投小钱赚大利,形成整个行 业的不良风气。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市场开始回归理性,期待精品和大制作。”
“多银幕增长的良性目标是商业大片促发市场票房高涨,也容纳艺术创作丰盛空间。”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对中国未来影市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