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必须承认,《白日焰火》是我偏爱的那类影片:侦探片、自然光、短焦镜头、寻常街巷、雪、自我救赎、渐生的爱情、日常生活的诗意叙述,饱满的叙事张力以及紧张叙事最后指向的无言和虚无……
《白日焰火》延续了中国导演在柏林电影节的好运气,抱得金熊归,从影片的质量上看,它称得起金熊的重量。它兼具类型片的叙事张力和文艺片的浓浓诗意,叫好又叫座,鱼和熊掌兼得。
影片有一个相当有吸引力的开头:尸体被分切成碎块,随着运煤的车辆被天女散花般分送到各地。充满想象力和悬念的开局,不容分说地将观众卷入其中。如果你据此认为这是一部单纯的侦探片那你就错了,因为接下来故事讲述的态度和节奏,渐渐偏离了类型片的轨道。
用侦探片的尺子去量《白日焰火》,那么影片的第二幕不够坚挺,偶然因素太多,缺乏逻辑上的环环相扣。而第三幕的高潮也缺乏真相揭开的撼人力量,最后作案现场指认的那场戏甚至有画蛇添足之嫌。
一路看下去,你会发现影片的风格闪烁不定,影片并不迫切地去揭开一个骇人的真相,也没有努力地去刻画一个英雄的自我救赎之路,恰恰相反,使它成为一个单纯的侦探片其实是导演努力规避的,同时导演也不愿意将张自力塑造成个人英雄。各种影片的类型似乎为刁亦男布下一个个陷阱,他需要闪转腾挪,以免落入窠臼。影片在各种闪躲中似乎不够酣畅淋漓,但却成就了影片的大气和苍茫,而没有沦为一个纯粹的侦探片。
其实说到底《白日焰火》依然是一部文艺片,类型片只不过是一个幌子,是拉你进来的诱饵。就好像在园子外发放免费的午餐,目的是拉你进园子里一起观赏不寻常的景致。
所以,侦探也好,悬疑也好,转一圈,影片最终还是落脚到文艺的“核”上——那个曾经令导演激动异常的初衷,那个诗意凝结的意象,那声大音希声的感喟。
所以,侦探类型片是表,文艺片是里,借你侦探故事,浇我胸中块垒。
类型片讲故事,讲悬念,讲结构,玩的是步步为营,环环相扣,是闭合的,规律中暗含着强制,情感的操纵和颠覆对观众而言是洗脑式的。而文艺片讲情绪,讲诗意,讲哲思,讲电光火石间的顿悟灵感,讲难以言表的微妙情愫,是个人化的叙述,是开放的,我兀自说着,你也许明了我的心思,也许没听懂,又或许勾起你别的心思。文艺片不在乎被误读,因为文艺片根本也没有唯一的答案。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文艺片要躲开各种俗套,反类型几乎是它天然的使命。
刁亦男当然不会心甘情愿地去拍一部类型片,别忘了,他是有文艺片“前科”的。一个从文艺片开始的导演,不会轻易就扔掉自己的文艺情结。文艺是一种毒药,让人上瘾,一旦好上这一口,再看其他都淡而无味。例如姜文,在《阳光照常升起》遭遇票房滑铁卢之后,发狠拍摄《让子弹飞》,完全按照好莱坞电影规律来,叙事节奏一分钟一分钟地计算,但即便如此,影片中也有文艺的痕迹,例如向《巴顿将军》致敬的画面,以及影片的高潮处理所携带的浓浓的文艺腔。宁浩是从文艺片向类型片转型比较彻底和自如的导演,但他的文艺气质体现在他凌厉精准的影像语言中。侯孝贤也曾经决心要在一部片子中“耍一耍”,尽量拍得娱乐点,但别人一看就笑了,那镜头依然又慢又长。所以文艺是蚀骨毒药,岂是轻易能撇干净的。
文艺片的队伍中其实不乏欺世盗名之徒,文艺风格对他们来说不是自觉的追求,而是偷工减料的借口。因为不会分镜头,所以就一镜到底,因为表现力匮乏,所以故意语焉不详。表面上追求文艺品质,但其实是掩盖力有不逮。《白日焰火》的可贵在于,它证明了类型和文艺可以兼容,叫好和叫座并不矛盾,同时也说明文艺片是导演的一种自觉追求。片中有几场戏拍得可圈可点,例如影片开头的突然枪战,以及后面的警察追捕,寥寥数笔,张力十足,不输于近年来任何一部类型片,体现出导演一流的控制力。类型片照样可以拍,只是我不愿意将心里的故事就交付给一个类型片。不是不能,乃不为也。
影片在故事的讲述中,曾经呈现出几种可能性。
首先是侦探片的路子,设置悬疑,给出答案,推翻,再给出答案,再推翻,直到最后谜底的揭晓。一开始影片首先暗示洗衣店老板荣荣可能是凶手,然后转折,嫌疑指向梁志军,再转折,最后的谜底:凶手是吴志贞。但是影片揭开谜底时,并没有不遗余力地把影片推向高潮,而是一如既往地平静和淡定。
其次是张自力自我救赎的路子。婚姻失败,出警负伤,退出刑警队,这些都让张自力的人生跌到谷底,而这起凶杀案对张自力来说是一个转机,他不遗余力地寻找到最终的答案,完成了自我救赎,在舞厅的独舞像是一种压抑已久的宣泄。但是这条路子仍然贯彻得不坚决,影片并没有用更多的篇幅去展示张自力的性格冲突,对他内心世界的开掘也并不深。
影片还掺进了爱情的元素。张自力和吴志贞,一警一匪,彼此角力中,渐生情愫。吴志贞对张自力有爱情吗,答案是肯定的,否则她不会那么容易就缴械坦白,在缆车上对他道出真相,张自力对吴志贞有爱情吗?答案也是肯定的,所以他才会在白日里燃起绚烂的焰火。但他们的爱情注定尴尬。他们俩像是在玩一场猫和老鼠的爱情游戏,在警察和罪犯这样的天敌关系中,爱情一旦发生,势必纠结。他们谁也不敢轻易亮出自己的情感底牌,在这一场较量中,你认真你就输了,但是情感的潮水又时时来袭,于是爱情伴随着欺骗和背叛发生。
但导演都没有过多地渲染这几种可能性,他惜墨如金,克制隐忍,虚晃一枪,点到为止。在我看来,他更用心的还是他心中那些诗化的意象:
白日焰火是最大的意象。这意象曾经是影片的灵感源泉,令导演激动异常,也是影片的“眼”,那扑朔迷离的案情,纠缠复杂的爱情,以及幽暗隐秘的人性,最终都落脚于此。在经过前面的克制后,最终爆发。即便亮如白昼,依然点燃焰火,这是怎样的冲动和爆发,这意象深情动人,同时携带着超现实的荒诞和虚无。
黑色的煤和白色的雪,也是导演喜欢的意象,同时被用作影片的英文名Black Coal,Thin Ice。状如高山的煤堆,以及掩盖一切的白雪,这是故事的发生环境,形成影片冷峻的气质,也为影片带来带来形式的美感。
滑野冰:太阳光照射在冰面上,有些刺眼,冰刀划过,被割碎的阳光在冰面上跳跃。凶手通常会在冰场下手,而冰刀是作案工具。
忘我独舞:这样的场景很像出自贾樟柯的手笔,简陋的舞厅,广阔而浑浊的公共场所,在人群前面独自舞蹈,音乐渐强,肢体狂放又有些扭曲,那是心灵的形状。
还有:通向远方的铁路,路边街角的洗衣店,暧昧迷离的夜色,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掉了但还默默注视着自己妻子的男人,以及无端出现在居民楼道里的马……
正是这些诗化的意象,让影片具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具象而又超现实,琐碎而又苍茫。诗远比故事蕴含更多的内容,更大的能量。
可以说,这是一部关于“藏”的电影,将残酷藏在平静中,将情感藏在隐忍中,将焰火藏在光亮中,将文艺藏在类型中。你在找寻的过程中、在解剖影片的过程中会发现,这其实正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在平静下面藏着暗流,在善良背后藏着罪恶,在残酷中藏着美,在绝望中藏着希望。
生活中每时每刻都有好戏上演,有人恋爱,有人分手,有人死亡,有人重生,只不过这些惊心动魄和美丽隽永被日常生活所冲淡,善和恶正负对冲,爱和恨彼此稀释,善良掩盖善良,光亮消失在光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