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寓言 >> 新闻 >> 正文

品读《刘焱清新说伊索寓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4月09日16:23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伊索寓言》人人都知,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人伊索创作,再由后人集结成书。当然也有人说并无伊索其人,只是古人假托其名将一些民间故事结集成书。有无其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伊索寓言》的许多故事家喻户晓,如“龟兔赛跑”“农夫与蛇”“狼来了”,还有“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等等,对后人影响颇大。

  我们抄录两例重温一下。

  例一:《狗与狐狸》——

  几只狗发现了一张狮子皮,便使劲用牙齿把它撕碎。

  狐狸看见了,说:“如果狮子活着,你们就会明白,你们的牙齿是不能与他的爪子相对抗的。”

  这是说,有些人风光一时,为人敬仰,一旦他们身败名裂,就会被藐视。

  例二:《农夫与蛇》——

  冬天,农夫发现一条蛇冻僵了,他很可怜它,便把蛇放在自己怀里。蛇温暖后,苏醒过来,恢复了它的本性,咬了它的恩人一口,使他受到了致命的伤害。农夫临死前说:“我该死,我怜悯恶人,应该受恶报。”

  这故事说明,即使对恶人仁至义尽,他们的邪恶本性也是不会改变的。

  熟悉的故事,短小精悍、形象生动,结尾一句画龙点睛。这就是《伊索寓言》,2600年后的孩子依然从中启蒙明智。其实当下社会,成年人也能从中察人观世,就这点来说,《伊索寓言》的“点睛”倒略显简单,让人心生遗憾了。

  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十堰日报社副总编辑刘焱清的新作弥补了这个遗憾。新作名为《刘焱清新说伊索寓言》,由长江出版传媒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刘焱清,曾在长江文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出版长篇报告文学《武当虹》《当代工人》《激情与使命》,以及长篇颂诗《母亲》、散文集《超越命运》等专著,其8000行长篇颂诗《母亲》被誉为当代诗坛的心灵史诗。

  多年来,有关《伊索寓言》的青少年读本很多,其中的教训部分完全照抄,缺些创意。刘焱清认为,《伊索寓言》是一部也许被误读了2000多年的世界经典,是一部适宜大人小孩共同阅读的世界经典。8年前,他开始评析《伊索寓言》,至次年早春完成第一稿,后又四易其稿。全书对311篇被认为只是写给小孩看的寓言故事进行全新解读,这种解读获得不少赞誉。

  怎么赞?为何被赞?我不多说,只从《刘焱清新说伊索寓言》中摘录两例,诸君自行品味。

  先以《狗和狐狸》为例,和上面同一个例子好有个比较——

  一群狗发现了一张狮子皮……(故事情节同上,略)。

  这则故事是说,有名望的人失去荣耀时,他们会遭人藐视。

  势利,让许多聪明的人瞬间改变自己的立场。

  他们谈不上什么立场——但也不尽然——生活的荒诞让这部分人尝到一些甜头。他们中,有的曾经是我们的旗手、我们的精英、我们的榜样。

  世事如烟。我们再度回首,这些人已成粪土;惟有那些坚持真理与正义的极少数人——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声音、他们的品德——仍然在影响着我们,并令我们感动不已、泪流满面!

  只是,我们也常常陷入茫然、陷入漠然。历史,有时也像一个随意打扮的姑娘,我们被一股强大的力量牵引着,难辨真假美丑、是非善恶,难分东西南北、上下左右。

  再举一例:《狼和狮子》——

  狼抓到一只小猪,正叼着那只小猪离开,遇上一头狮子,那头狮子立即从狼那里把小猪夺走了。

  狼失去小猪后,自言自语地说:“我真感到奇怪,我怎样才能把自己抢的东西保留住?”

  这则故事是说,贪婪地强行夺得的他人之物最终是保不住的。

  猪、狼与狮子的故事,让我们清晰地看到自然界中优胜劣汰的生存规则。

  动物界的竞争是残酷的。

  狼性其实是一种掠夺,强盗的本性与之相差无几;人类社会的进化也同样充满着血腥。

  我们很难想象,在难以数计的生物进化中,延续至今的动物们,经历了多少残暴的掠夺与杀戮?

  任何一种动物的繁衍、存活,都是一部惊心动魄的历史。

  然而,我们仍然必须谨记:

  贪婪者必遭毁灭,仁厚者终获全身。虽然仁厚者常遭打击,但我们仍然要相信正义的力量——哪怕这力量极其微弱——相信伟大思想与高尚品质的擎天之力。

  因为,正是这种思想与品质成就巨人缔造历史!

  这,就是《刘焱清新说伊索寓言》。

  刘焱清先生就是这样评析《伊索寓言》。

  文笔犀利、意蕴深远,对身处喧嚣的国人尤其是成长中的青少年洞察社会、辨析人性,很具参考价值。显然,这部书既是一部较为完整的伊索寓言选集,也是一部简约的社会风尚评集。

  “这样全面、多角度诠释《伊索寓言》的,在国内乃至世界出版界尚属首次。”《伊索寓言》的译者、我国著名古希腊罗马语言文学研究专家王焕生这样评价。(林鄂平)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