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杂文 >> 正文

王谨:母亲的洋铁瓶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4月08日11:20 来源:人民日报 王 谨

  又到清明,不禁想起母亲,想起上初中时,母亲让我带在身边的那装满小吃的洋铁瓶。

  上世纪50年代末,老家尽管是鱼米之乡,吃饭也成了问题。全国搞大跃进,办公共食堂,“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皮吃饭”成了口头禅,人人吃饭不要钱,几年的存粮吃完了,加之遭遇三年自然灾害,雪上加霜。那时候我还年幼,兄弟姐妹几个,母亲总设法不让我们挨饿。每次她做好饭菜,总是让子女先吃,等我们吃得差不多了,她再以剩饭剩菜应付。全家饱吃一顿大米饭是奢侈,吃糠咽菜是常事,但母亲总是以她那高超的炊技,把和着糠的米饼烙得香喷金黄,让大家都乐意吃,不致挨饿。

  三年困难后期,我上了镇上的初中,在学校驻读,周六回家,周日返校。我和停前中学的驻读生按定量吃集体伙食。学校伙房做的饭菜,米是当地新上市的稻米,菜是学校菜园当天采摘或从镇上现购的,青翠欲滴,没有安全之忧。但学校集体伙食按粮票定量,我时常觉得不够吃。母亲怕我吃不饱,虽然家里拮据,省吃俭用,也每周让我装一洋铁瓶的零食返校。洋铁瓶其实是老上海糖果商店展卖糖果的薄铁皮瓶子,宽高比一本杂志稍大,容积足够。这些零食包括自家做的麻糖、苕果以及逢年过节亲友送的当地特产片糕、脆饼、雪枣、五香豆等点心。麻糖,就是当地人用红薯做的板糖,掺上芝麻,晾干切片而成;苕果,则是将蒸熟的红薯(当地也叫红苕)切片晒干,然后用锅烘炒,吃起来香而脆,都是本地待客的美食,孩子们的最爱。有了母亲给的小铁瓶,每当我感到饥饿乏力时,就在课间休息时到集体宿舍打开洋铁瓶,尝上一两块零食,还让同学分享。

  洋铁瓶,盛了母亲的爱,成为我少年时代记忆的永恒。

  后来,我接着上学,参加工作到北京,才没有带那个小铁瓶。我感到愧对母亲的是,因为在单位工作太忙,加之我那时年轻,全国各地跑,几乎很少回老家,差不多每十年才回乡一次,看望父母。每次离家,我几乎不敢看母亲满含泪水倚门送儿的眼神。随着劳碌一生的父亲去世,母亲年纪愈大,病痛多了,我把母亲接到北京居住,但她过不惯都市几乎家家封闭的生活,没住几日就要求回去。我这才把回乡看母亲的间隔缩短。但我为母亲尽孝的时间仍然有限。

  母亲垂暮之年,中风并不幸骨折,在床上煎熬半年,终年逾九十。我常想,按她的好体质和旷达性情,我们做子女的如果尽孝尽到位的话,她能活到一百岁。清明时节,想起往事,可母亲再不在身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