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评论 >> 正文

走向经典:当代散文的高端追求(古耜)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4月04日09:26 来源:中国作家网 古 耜

  经典化的概念应不应该与当代散文相衔接?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到时下文坛另一个更带根本意味的分歧——当代文学经典化究竟是一个真命题还是伪命题?所以,观点不同的论者很可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回答。而在我看来,提出当代文学经典化,其真正的意义,恐怕不是匆匆忙忙地给同时代的作家作品贴标签、排座次、下断语,而是要确立一种标高,倡导一种追求,形成一种风气。这种标高、追求和风气,对作家而言是创作上的“取法乎上”;对社会而言则是接受上的披沙拣金。质言之,所谓当代文学经典化,就是要动员和吸引多方面力量,从当下和自己开始,坚持向时代提供经得起历史检验和时光淘洗的精品力作。正是立足于这样的认识和理解,窃以为,把经典化概念引入当代散文,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必须的。其理由可从两方面看:

  第一,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散文依旧保持着繁荣发展的态势,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扰。这突出表现为:一种透显着后现代意味的“全民写作”潮流,强势袭来且历久不衰。这一潮流尽管包含着现代散文所珍视的民间性、原生态、率真感和自由感,但同时也加剧了散文写作须警惕的杂芜感、粗鄙感、碎片化、极端化,乃至“去深度化”、“非艺术化”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当代散文如何同“全民写作”展开积极有效的对话交流,进而撷英咀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优化自身,便成了一项无法回避的重要任务。而要完成这项任务,无论精英散文家还是大众写作者,都需要付出多方面的探索与努力,其中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一条,便是坚持对经典的敬畏,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起经典意识与经典诉求。因为只有这样,色彩缭乱、音质嘈杂却又生机勃勃的“全民写作”才有可能获得正确引领和有效提升,并最终聚集和呈显自身的正能量;也只有这样,当下的散文创作才有可能面对无边的喧嚣与扰攘,保持一种精神言说所必须的清醒、睿智与高蹈,进而叩问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

  第二,相对于其他文学样式,散文的突出特征之一是文体的边缘性和兼容性,即:它可以自我为圆心,同文史哲经诸领域几乎所有的现象与话题,作自由亦自然的融通与嫁接,从而直接准确地传递作家的所闻所见、所知所感和所思所悟。这种得天独厚的文体优势,决定了散文对于民族经典的生成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而古今中外的思想和文化元典大都以散文形式存在,恰好说明了这一点。从这样的背景和事实出发,今天的散文家在创作实践中,理应有一种“与史同行”的庄严感和责任感,理应多一点自觉的经典意识和执著的经典追求,也就是说,要尽其所能,增添笔下作品的经典品质和经典元素,使其形成走向经典的积极态势——毋庸讳言,对于绝大多数当代写作者而言,跻身未来的经典之林,只有小之又小的概率。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放弃必成经典的盲目自信,也可以忽略谁是经典的无效纷争,只是绝对不能没有走向经典的虔诚态度。否则,一个时代的散文创作只能流于平庸和泡沫,而中华民族的经典长廊里,也将失去我们这个时代所应有的标识和贡献。

  对于当代散文来说,引入经典化概念既然理直气壮、势在必行,那么,如何把握经典化规律,推动经典化进程,便显得至关重要。记得有论者认为:文学作品的经典化是一个大浪淘沙、自然而然的过程。言外之意,文学经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动呈现。这样的说法乍一听来,仿佛有些道理,只是一旦质之以中国散文经典生成的历史,即可发现,它把问题简单化、粗疏化了。事实上,散文乃至一切文学作品的经典化过程,包含着更为复杂的内在机制,或者正如西哲所言,是一种隐藏了权力关系的积极运作和话语表达。

  不是吗?陶渊明的辞赋散文在作家生活的东晋即已传布,但此后数百年并未得到广泛认同,它的名声远播得益于宋代苏东坡的鼎力褒扬。由此可见,作家与作品的经典化,与文坛巨擘的发现和推举大有关系。唐宋八大家固然久负盛名,只是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最终确立身份,却以明人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为标志,这分明告诉人们,优秀的选本是作家作品进入经典的又一重要路径。鲁迅的散文和杂文是当之无愧的现代经典,而在它不断经典化的过程中,革命领袖毛泽东的高度赞赏,无疑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它说明文学经典的出现,有时也需要体制和权力的扶持。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也许算得上离我们最近的经典或准经典。这篇作品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赢得普遍的声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它的一再进入各类校园,频频收入各种教材、教案与试题。这又形成一种启示:文学教育是散文成为经典强大有力的推手……无须再作胪陈,仅凭上述,我们已经触到了散文走向经典的奥妙之门。正因为如此,散文界应当悉心研究与经典化密切相关的诸多因素,深入总结它们的特征、功能和作用,从而在走向经典的过程中,保持更多的洞彻、从容与自由。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在散文经典化过程中,权力关系等多种因素所起的作用,固然是显著的、重要的,但终究不带有根本性和决定性。散文史上的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作家或一篇作品能否成为经典,自有其内在的质的规定性。换句话说,一个作家或一篇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最终取决于其自身的品质——如果否定这一点,神圣的散文经典将失去应有的尊严,从而沦为可以任意炒作或“打造”的流行读物。

  那么,什么是经典散文应当具备的品质?这无疑是一个很不好回答的问题。其中的难点不仅在于经典散文的命名是相对的;而且人们对经典的理解也常常见仁见智,相距甚远。这里,我只能依据自己的经典认知以及对经典散文的阅读,谈点简单概括的想法:一、经典散文的题旨和内容,无疑应该深深植根于民族和时代的生活与文化之中,应该积极反映或表现这个民族和时代的现实景观与精神风貌,由此构成一种历史镜鉴和社会良知;但是,经典散文又不能仅仅满足和滞留于这一层面,除此之外,它还必须超越具体的时空条件,去探究生命终极和人类发展,去寻找一些更具普遍意义的东西,从而实现自身价值的开放性和召唤性。二、经典散文大都承载强健丰沛的人性内涵,善于表现复杂曲折的精神轨迹。其笔墨所致,既可以照亮人性最幽深的洞穴,也能够触动人心最柔软的草滩。一部经典散文不啻于精彩细密而又变化有致的精神图谱,足以让世代读者感同身受,最终认识和提升自我。三、经典散文在“说什么”和“怎么说”两个方面,必须具有强劲的原创性。就前者而言,它应该有效地拓展人类的视野,同时为民族和时代提供崭新的视角与话题;依后者而论,它能够让读者惊异地发现,文章还可以这么写!进而领略表达的智慧和语言的美丽。而所有这些随着时光的推移,还会繁衍出新的言说主题和话语方式,直到无尽的将来。

  总之,在话语多元、选择多样、秩序重构的今天,走向经典是散文创作不可或缺的高端追求。尽管“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但“身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依然要朝着经典的高度攀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