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书香中国 >> 书评 >> 正文
10卷本讲谈社版《中国的历史》放在桌上,是高高的一摞。川本芳昭、气贺泽保规、小岛毅、宫本一夫、杉山正明……在专业领域中,他们都是最顶尖的学者,却集体写了一套给大众看的书。
加藤嘉一曾说,在信息收集、处理方面,今天普通中国人与普通日本人存有很大差距。中国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它本是我们祖先的故事,我们对它有天然的亲近感,可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它?我们真比普通日本读者了解更多吗?
我们的电视剧天天在戏说,我们的传统商品往往编造故事,即使是生活中的仿古婚礼,也常常是明代官服与清代太监服装混穿,而那些有一定功底的历史爱好者,又会变得极端偏执,在网上用最刻毒的语言彼此攻击……历史本是凝聚一个民族共识的力量,可现在为何成了撕裂共识的力量?
因为,我们的历史研究充满贵族气息,一方面,专业人员做出大量成果,但很少去科普,普通人无从了解;另一方面,公众缺乏历史启蒙的通道,只能被历史评书、故事化历史误导,导致集体思考水平低下,偏见多于成果。
正是这两层世界的存在,导致许多历史爱好者既不甘于普通人的层面,又够不上专业人的层面,只好用咒骂别人无知的方式来寻找自己的定位,历史本应多元、包容,可现实是,你越偏执,就越可能给个人品牌加分,这使得鄙夷、嘲笑、恶骂、夸张等负面行为变成了各种“粉”们的标签。其代价就是,争吵降低了社会的整体效率,挤压了彼此合作的空间。
为什么我们不能微笑着说出真理?为什么我们不能坦然接受不同?因为专业与业余的通道未能打通,在知识分配与信息分配领域,始终存在一个自上而下的金字塔结构,这注定导致低效和内耗,结果是大量资金投进去,产出的是无人问津的“死学”,整体蒙昧的状况无法得到根本改善。
打通两层世界,其实不仅历史学亟需如此,在今天,太多学问都面临着同样问题。翻开讲谈社版《中国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原来普及也可以做得这样专业,也可以成为精品工程。为了深入了解这套书,北京晨报特专访了中译本负责人、理想国大众馆主编杨晓燕。
杨晓燕:读历史应多听点靠谱的
带读者到史学研究的最前沿
北京晨报:这是一套给大众看的历史书,为何作者都是专业学者?
杨晓燕:这与日本传统有关,在他们看来,大学者写普及书是一种荣誉,专业领域成就不够的人,是没有这个资格的。反过来想想,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推动整个社会认知的进步吗?相比之下,我们的专业研究很多时候曲高和寡,学界对史学认知的进展,普通人根本不知道,甚至是一些常识的东西。
专业内的人的阅读主要以阅读论文为主,而论文往往就一个主题阐发,不利于普通读者阅读,所以需要专业人员将其中容易理解的、严肃的内容,用相对轻松的方式告诉大家。
这套书的优点也就在这里,它将过去30年中日及海外学者对中国史的研究成果,有选择地借助作者的笔端传达出来。书中运用了大量的新史料、新成果,比如《始皇帝的遗产》中对陕西张安世家族墓地的发掘,汉代长安城宫殿区的考古收获,都写了进来。可谓是将读者们带到了史学认知的前沿。
我们的学者为何不重视普及书
北京晨报:为何日本学者们会写这么一套书,我们的专业学者呢?
杨晓燕:在日本,专业学者写这样的书会得到广泛尊敬,被认为是做了一件有价值的事;而在中国,专业学者做这样的普及工作,会觉得意思不大,在我们的评价体系里,得不到认可。咱们最顶尖的学者比较忙,确实抽不出时间,按现有学术考评体制,有限的时间要去做“最硬的书”,我们缺乏鼓励大众普及的机制。
此外,写好通俗历史书不容易,作者要有好的史笔,还要有观点、有见识,有好的综合学界成果的能力。在现有体制下,很多学者的研究太专,正如学者许宏所说,视域狭窄,每个人都把着自己的实验田,在细的领域做得很深,但通识不够。学者李伯重说,“大多数学者皓首穷经,也只能在一个领域中有所建树,在自己领域之外,则知之有限。为慎重起见,许多学者也不愿多谈自己领域之外的话题。”
当然,如果我们最顶尖的学者也来写的话,肯定也不差,可他们没时间,而日本却是最顶尖学者在写,这就像“田忌赛马”一样,专业性和前沿性上,国内一般通俗读物有所欠缺。
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史
北京晨报:我们以往写历史,多是政治史、军事史,而这套书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对文化史、经济史、物质文明史、科技史等关注颇多。
杨晓燕:日本在中国史研究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而我们传统史学如梁启超先生说的那样,“二十四史不过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其中科技文化经济等内容所占比例很少,在历史学习中,政治史是基本功,但今天的史学研究是在各门类中全面开花,不能只盯着政治史。
以本套书为例,唐朝卷讲到了长安的花街柳巷,明清卷讲到了海洋文明,宋朝卷用好几章来叙述宋代文化思想的繁荣,都令人耳目一新,以往很少有人从这个角度大篇幅切入。当然,作者们是整合了当代社会史研究成果而完成写作的,这些内容并非个人贡献,而是史学研究整体的贡献。比如一些新的考古发现,带来了历史认识的更新,但百姓不太了解,需要专业学者介绍给大家。
历史不能调侃
北京晨报:一提通俗说史,似乎已成共识,就是搞笑、说评书和讲故事,为什么日本学者不这么做?
杨晓燕:咱们的通俗历史作者,大多并非一流学者,能把故事讲好,传播常识,这已经是一种贡献了。我觉得,适当幽默还是可以的,但要有分寸,不能过度调侃。
现在出版物非常多,虽然说开卷有益,但人的精力有限,多读好书可以少走弯路,应该多听听大学者、靠谱的人怎么说,只想着好玩、带劲,说不好就给带沟里去了。
日本出版界,每二三十年会重新编纂一套中国史,都是请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学者来撰述,比如讲谈社上世纪70年代也出过一套“中国的历史”,是上一代著名学者撰写的,谷川道雄等参与其中,随着新一代学者的诞生,随着历史认知的推进,就会出版新的套系。日本人做学术通俗读物也相当认真,以这套书为例,这套书所有的地图、线条图、黑白照片、彩插文字,都含有学者本人的心血。
日方出版社制作这些的精准度都非常高,我觉得很不容易。这么一个大工程,做起来需要付出的心血非常多,我们做中译本都感到很费劲,何况日本的编辑。书中制作了很多中国古代地图,对日本人来说,上面都是外国地名,可人家做得一丝不苟,虽然也偶有出错的地方,但底子做得相当好。
历史一直是热门
北京晨报:在今天,历史爱好者非常多,可他们阅读了一点东西后,就会分成不同的派,在网上互相谩骂,为什么会这样?
杨晓燕:历史爱好者一直很多,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从历史中可以得到很多借鉴,毕竟人性是相通的,对于古人的思想情感,我们今天也可以感受到。为什么《百家讲坛》这么火,因为百姓希望了解历史,而专业学者所讲述的史实本身至少经得起考验。
至于说爱好者互相谩骂,其实历史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历史认知不就是希望一步一步接近历史的真实吗?而历史的绝对真实是什么样子,我们往往都不知道。史学论坛上争执热闹的,往往是特别善于思辨的人吧,我想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同一个问题多了解各方面的观点,也许能得到更真实更全面的结论。这套书,算是一个“它山之石”吧。
其实,今天不少历史爱好者因为兴趣使然,对某一点钻研的深度和广度,有时甚至并不比专业学者差。
历史不能轻易下结论
北京晨报:大家陷入口水之争中,是不是也体现出我们在历史教学方面存在缺陷?
杨晓燕:确实如此,比如我们常说“历史总是进步的”,可事实上,历史经常会停滞,甚至倒退。我们的教育存在很大问题,并不只是历史教育如此,比如语文中有中心思想和标准答案,可艺术与审美的东西能这么教条吗?
历史是很多事件组成的,是多元、多线索的,不能简单化。你的观点只是一派,人家从别的角度提出他的观点,只要能自圆其说,自成逻辑,就可聊备一说。不绝对化,这是学历史的基本素养。在史学领域,没有确信的证据之前,不能轻易下结论。
比如光绪之死,学者们争论了几十年,有人认为他是被谋杀的,有人认为他是病死的,后者也提出很多证据。可是今天,通过化学手段检测了光绪留下的头发,发现砷含量大大超标,死于砒霜中毒无疑。那么,此前几十年的争论,一下子就全没用了。
类似情况很常见,所以要审慎。新的出土资料,新的研究,不断更新过去的认识,在历史学中,真理有时是相对的,今天看似定论的东西,可能未来就被推翻。
从前言后语读起
北京晨报:这套书虽然是给大众看的,但内容非常严谨,堪称每句话都有来历,普通读者该如何去阅读它?
杨晓燕:国内著名学者为这套书作的序可以好好读一下,是很好的导读。另外,阅读前可以仔细看看前言和后记,10本书中,有9本日本学者为中文版新撰写了序言,加上原来的序和结语,作者们都会说明全书的脉络是什么、重点在哪里。由于作者都是专业顶尖学者,所以下笔颇具大家风范,写作思路与架构也值得称道。
比如唐史是从“安史之乱”开始写,用倒叙的方法讲述了此前的历史,社会史方面阐述特别详尽,展现了唐代普通人生活的细节。
再比如《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这本书,西夏、辽、金、元,有的少数民族王朝留下的资料不多,但作者杉山正明大开大阖,由它们来贯穿从唐到元这一时段的中国史进程。可谓另辟蹊径,为我们刻画出一段很不一样的中国历史。
再比如先秦史,过去写中国史多是着墨较少,可本套书中却写了两卷,此前很少有历史书能上溯到这么远这么细。
这套丛书作者中文大都很好,本书第九卷作者上田信是一位富有正义感的日本学者,是第一位将“二战”时日军在中国进行细菌战的重大史实载入教科书的学者,他还作为专家证人出庭,为中国细菌战受害者原告诉讼团作证。
日本人为何这么关注中国史
北京晨报:中国普通读者对日本历史了解很少,为什么日本人这么关注中国历史?
杨晓燕:相较我们中国对日本史的了解,日本人对中国史的了解算多的。这个不但体现在研究方面,也体现在普通读者上。也许如李长声先生所说,日本人研究中国古代那么好,恐怕是对自己文化的一种溯源。
此外,这与日本学术传统有关,他们学术脉络没有中断过,没有像类似“文革”的动荡、学术研究的停滞。另外,日本人的专注和认真的精神,令人刮目相看。在日本,可能为了读一部文献,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读,甚至一句一句地读,甚至几代人坚持下来,自然越来越深,就会拿出卓越的成果。这样的研究班、读书班在国内还不多见。
享受阅读很重要
北京晨报:这么一套精美、严肃、好读的历史书,也许卖不过那些粗糙、肤浅的口水历史书,您会怎么看?
杨晓燕:我参加法兰克福书展时,欧洲地铁上到处可见手拿书本在安静阅读的人,而在北京的地铁上,这个比例就很低了。我们普通人的阅读有时候太功利了,就是为了考学、升职。很多人虽然受了高等教育,但毕业工作之后,关于兴趣、关于修养的阅读却不能持续,一年也买不了几本书。
我觉得,享受阅读非常重要,它可以丰富内心,增加阅历,促进思考。我们新一代的家长,应该从小就告诉孩子,书是可以伴随一生的朋友。
陈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