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孙立群:他和古典,都很时尚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4月03日10:12 来源:北京晨报 周怀宗
  孙立群  历史学家,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  孙立群  历史学家,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

  在最年富力强的时代,来新夏遇到了运动频繁的时代,再次被起用,他已经59岁,到了快退休的年龄。但他并不停歇,他说“如果能活到一百岁,我也不停笔”。随着年龄增大,他的学问愈加精深,他的著作越来越多,可他的文字却越来越清新和时尚,80岁的时候,他写随笔名曰《八零后》,调侃自己不是八零年代生人,而是八十岁以后的人。

  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孙立群,和他同事十数年,亦师亦友,孙立群说:“他是老一辈学者中的优长,他代表着老一辈学者的精神”。

  关键词

  相交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来新夏重回学术岗位,一直笔耕不辍,他的名言是“到老也不挂笔”。

  到老也不挂笔

  北京晨报:能谈谈您和来新夏先生的交往吗?

  孙立群:认识来先生大约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那时我刚到南开大学,是教研室中最年轻的老师,来先生已经五十多岁了,由于种种原因,他还没有再次走上讲台。他对我们这些年轻人很关心,而且学问精深,博学强记,很得其他老师尊重。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来先生恢复任教,最开始教《版本目录学》和《历史文献学》。他讲课效果非常好,不但口才出众,还有许多新东西教给学生,每次上课,气氛都很热烈。

  北京晨报:在您看来,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孙立群:来先生号称纵横三学,他在历史学、方志学、图书文献学上都有非常杰出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非常勤奋,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他有一句名言“到老不挂笔”,有人劝他休息,但他觉得,读书写作正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

  忘年交

  他总是乐于提携后学,有很多忘年交,时常给他们各种帮助。他喜欢和年轻人聊天。

  他带我买旧书

  北京晨报:您和他的交往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孙立群:他对于后学的提携非常令人感动。他有很多忘年交的朋友,时常在一起聊天。他给年轻人讲很多掌故,讲他的人生经验,同时也听年轻人讲他们的生活,讲他们喜欢的东西。

  北京晨报:您和来先生之间,有什么难忘的事情吗?

  孙立群:我记得大概在1980年前后,因为要出一本教材,我跟来先生两个人到北京,住在出版社里。那段时间,我们两个人常常在北京到处逛,在东四他请我吃烧卖,还带我到琉璃厂,指点我买一些目录学、文献学之类的工具书,很多书现在还在。

  关键词

  勤学

  他当时已经五十六七岁了,还捧着日语教科书学日语。他跟我们反复说的,就是读书。

  一生读书,一生写作

  北京晨报:您觉得他教会您最珍贵的是什么?

  孙立群:来先生翻来覆去地跟我们说的,就是要读书,他常跟我们讲读书的重要,特别是作为研究者,不读书就不知道如何做学问,他常说,要研究一门学问,首先要读透一本书。在这方面,他不仅言传,也有身教。他一生非常勤奋,我记得我刚跟他认识不久的时候,他大概五十六七岁了,还在捧着一本日语教科书学日语。

  北京晨报:来先生著作很多,而且还写随笔文章,是否也是这种勤奋使然?

  孙立群:来先生家学渊源,后来又上辅仁大学,可能也正是他所受的教育让他对写作的态度非常认真,他一生写作,尤其是晚年的随笔,写得非常隽永,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关键词

  学术

  他常说,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成一家之言”,这就是他学历史的全部。

  半生研究学术冷门

  北京晨报:来先生的《北洋军阀史》广为人知,能够在这样一个很少人研究的领域中取得这样大的成就,确实难能可贵。

  孙立群:确实。北洋军阀时期的历史,这个课题本身就令人生畏。那样一个乱世,资料非常繁杂,研究非常困难,光搞清楚历史的脉络就特别不容易,但来先生在这个领域中埋头研究了50多年。最开始发表一个小册子,到后来著成大部头的专著,这种坚持的精神非常可贵。常说做学术要能坐十年冷板凳,来先生五十年投入一个少人关注而且资料繁乱芜杂的领域,太难得了。

  北京晨报:这样的学术精神在今天似乎已经不多见了?

  孙立群:是的。来先生身上所体现的,是老一辈学者的治学精神,认准了方向,就不会改换门庭,不会随波逐流,他常跟我说,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成一家之言”,就是他学历史的全部。

  关键词

  坚持

  尽管境遇坎坷,但他从没有放弃学术。下放农村期间,他还在自己研究古典目录学。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熬着”。

  坎坷境遇中的学术

  北京晨报:来先生一生的经历并不顺利,他是如何达到这样的学术高度的?

  孙立群:我想这和他的毅力有很大的关系。就我所了解和接触所知,他一生的经历非常坎坷,屡次被批判,又被下放到农村劳动,人生的不幸对于他来说,在很长时间里就是正常的生活,但即便如此,他在农村劳动的时候,仍旧在研究古典目录学。那样的环境中,不要说有没有研究的精力,就连研究的资料都极度欠缺。这种精神,恐怕也正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传统,不为境遇的艰难而放弃。

  北京晨报:那样的年代,怎么样让研究真正能获得成果并且保留下来呢?

  孙立群:确实很难,都是自己一点点找资料,一点点爬格子。因为时常搬迁流离,很多写成的文章都丢失了,他跟我说有不少都是后来凭记忆重写的。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熬着”。他很清楚,知识总有能用上的时候,实际上确实如此,“文革”结束之后,他很快就出版了很多著作,没有以前的“熬”,没有那些积淀,不可能这么快的。

  关键词

  时尚

  他怀旧而不泥古,他的文字总是很清新,思想总是很时尚,他知道年轻人喜欢什么,从不老气横秋。

  用电脑但不依靠电脑

  北京晨报:为什么您说来先生是一个很时尚的人?

  孙立群:他的文章和思想总是和社会的变化息息相关,他对报纸、电视上的新东西一点儿也不陌生。他有很多忘年交的朋友,我有一个学生,三十多岁,他就常去和来先生聊天。因此来先生总能知道年轻人喜欢什么,社会上只要有新鲜、有趣的事情,他都有兴趣了解。他怀旧,但不泥古,他的文字很时尚,八十岁的时候写过一篇随笔,名字叫《八零后》。

  北京晨报:他对于新的工具会接受吗?

  孙立群:电脑普及的时候,他已经七八十岁了,但他仍旧学电脑,会用电脑写作。他对电脑的看法是工具,能够用它写字,但不能用来做文章。他认为写文章仍旧要扎扎实实地,那种在网上下载点儿资料,几天攒一篇文章的现象,他很不喜欢,他说那是焊接的。

  关键词

  热心

  他醉心于学术,也热心于学术的普及,他总是不辞辛劳地为公众更加了解学术而努力。

  热心学术公共化

  北京晨报:晚年以后,来先生写通俗的随笔更多,似乎也在做把学术推向公众的工作?

  孙立群:他非常热心于学术的推广,因此也常常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他跟我说他在澳门站着讲了三个小时。我曾想介绍来先生到“百家讲坛”,来先生也很乐意,他认为把学术介绍给普通人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当然,当时电视台考虑到来先生年事已高,而录像工作强度非常高,因此最终没能成行。

  北京晨报:这样的学术热情确实很难得。

  孙立群:他对于学术的推广活动乐此不疲,前几年央视来南开大学拍辛亥革命纪录片,我请来老先生讲一些历史掌故,他很高兴。此外,他对于家乡也很有感情,乐于捐助,现在浙江萧山图书馆里面,有一间房子,里面专门放他捐的书。

  关键词

  博学

  现在的学术,看似分科细致,却失于广博。来先生这一代学者的博学和深邃,值得我们学习。

  逝去的大师时代

  北京晨报:来先生这一代学者,有许多大师级的人物。很多人认为现在很难再出现他们那样的学者了,为什么?

  孙立群:我们这一代人看来先生那一代学者,他们的博学、深邃是后来人难以达到的。现在的学术,看似分科细致,却失去了广度,眼界不够宽。来先生那一代学者,往往都是学兼数个领域,因此形成一种合理的知识结构,眼界、思维都非常宽阔,知识功底扎实,做任何学问,都得心应手。

  北京晨报:在您看来,这是值得学习的?

  孙立群:是的。现在的学术体制,容易把人禁锢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专、深,但不广。来先生代表的是上一个时代的学者风范,这是值得我们现在学者学习的。

  关键词

  完人

  他走的很坦然,他说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完了,就是一个完人。

  做完该做的事情

  北京晨报:您最后见来先生是什么时候?

  孙立群:以前时常拜访聊天,这几年来先生年纪大了,大家都去就太乱了,也打扰老先生休息。所以多数时候都是打电话问候。最近见,还是前年,我们谈到学术的推广,也正是谈到百家讲坛的时候。

  北京晨报:您觉得他对于自己的一生如何看待?

  孙立群:老先生走的很坦然,他曾经特别提到,到了他这个年龄,也就很淡然了。他自己说算个完人,该做的事情也都做完了,该写的文章也都写完了,该说的话也都说完了,自己的藏书也都捐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