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文化意识的更新使文艺片处境改观
记得2002年韩国文艺片《爱·回家》赢得当年的韩国票房冠军,让我在惊叹之余感慨韩国电影的良性生态——只要足够优秀,任何类型的影片都可以进入院线,而且都有观众为之买账。但也只剩艳羡,在类型单一、只有几部贺岁大片支撑的中国银幕,类型齐全的良性电影生态似乎遥遥无期。然,十余年过去,那个遥远的未来,似乎正在走近了。
擒获今年柏林电影节金银双熊的《白日焰火》上映第一周,就取得4100万元的票房,这让人们为之一震也为之一振——国产文艺片取得这样的成绩似乎是头一遭。长期以来,地下、边缘、独立制片、禁映等等字眼是国产文艺片的标签,能大大方方地登堂入室,并且赢得口碑与票房,是中国新锐导演们期望又不太敢奢望的事。这么说并不夸张,对于电影爱好者来说,不用特别搜索,脑子随便一转,就会拎出一长串优秀国产片的名字:《蓝风筝》、《活着》、《鬼子来了》、《小武》、《站台》、《盲井》、《东宫西宫》、《赵先生》和《民警故事》等等。我们实际上不缺有思考有创造力的导演,但是一定历史时期文化意识的局限,使得众多真正优秀的国产影片无缘大银幕,众多青年导演的才情和创造力难以释放,导致国产电影类型的单一、内容的肤浅和想象力的匮乏。将近十年时间,我们的银幕上古装巨制和贺岁喜剧占压倒性优势,武打、神怪及搞笑充斥其间。
近年来情况有所改观,文艺片获得公映的机会越来越大了。从贾樟柯的《世界》、《三峡好人》到李杨的《盲山》以及历经三年终于取得放映资质的《无人区》,都表明着有关部门的文化意识正在更新,渐趋宽容——这也是《白日焰火》这种典型文艺片得以顺利进入主流院线的主要原因。
文艺片也是观众的刚需
正常健康的电影生态应该是电影类型齐全、电影题材丰富、电影风格多样化。近年来类型逐渐丰富,比如《风声》掀起的谍战热、《疯狂的石头》引发的黑色幽默狂潮、以《致青春》为代表的青春爱情片系列等等都在充实着中国电影市场。而《白日焰火》的高票房则更让关心中国电影业的人们开始期待多样化的良性电影生态在中国实现的可能性。《白日焰火》的冷峻、阴郁,《无人区》的黑色、荒诞,都是不曾出现在国内院线的电影风格,在此之前,人们很难相信基调沉郁的“文艺片”也会赢得观众的大面积青睐,然而,事实证明,任何一个类型的影片,都有他特定的观众群,都有属于他的市场。而且,文艺片的市场空间可能远比人们预估的要更大更广。与大场面大制作的商业片一样,文艺片也是观众的刚需,因为电影观众除了有娱乐放松的生理需求,也有着现实观照的审美需求,而那些在现实纠葛中展现的多层面的复杂人性,虽然看起来会很累,但却比类型化面孔更耐人寻味因而更富有吸引力。
受限于政策与市场,有审美价值的“文艺片”一直保持着较低的出产量,但实际上,中国不缺有才情有思想深度的电影作者。不用历数第六代,单从优酷网出品《坏未来》(李阳导演)、《刷车》(五百导演)等等微电影就可以看出来。80后导演们的创造力正在等待集体爆发,他们只需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一些适当的资金,一个广阔的平台。如果政府能从政策及资金上给有独立思考、有创造才能的青年导演以积极扶持,相信他们将会爆发出惊人的能量,为中国电影带来更多有质地的惊喜,同时会推动中国电影文化的发展及良性电影生态的建立。
专业化营销能带动普通观众
另外,《白日焰火》票房的飘红至少还说明了另外两件事:第一,民众的艺术鉴赏水平在逐渐提高,多样化的需求开始出现;第二,电影营销的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从国际奖到女神桂纶镁的预热,从抓人预告片的制作到微博的口碑宣传,都显示了营销手段的专业与成熟。
当然,通常来说,最吸引观众进入影院的不是深刻,而是“好看”、“过瘾”。而这部片子显然不够好看不够过瘾,但凭借良好的营销运作,让这部影片吸引了大量“不明真相”的普通观众。对于期待警匪悬疑以验证智商的人来说,这部片子的确是让人失望了,“看到开头就能猜到结局,但又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等来结局”,是很多人的感受。实际上,这部影片的重点不在于破案,而在于现实观照和复杂人性的描摹。尽管有些极少接触文艺片的观众看完之后表示看不懂、不好看,但它的存在已经为他们提供了另一种审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