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当下的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的是一个文化全球化趋势的时代。文化全球化的本质是西方话语在所谓经济全球化基础上制造出的幻想,是继资本主义现代化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领域成功后向文化领域渗透的自然提升。在文化全球化趋势面前,可怕的不是文化全球化要消灭民族文化,而是民族文化的自我消亡。文化全球化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它像一种催化剂;而想赢得战争的我们则应该扛起复兴民族文化的大旗,去努力传播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在2013年国内电影票房10强作品中,有5部故事片分享了一个关键词:金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穷怕了”的观点让历史上的我们可以抛弃爱情,离开祖国;《中国合伙人》在“有钱了”之后给曾经羞辱我们的美国大学捐一座实验室来找回自尊;《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傍上大款的美女的理想是去美国生一个美国籍的孩子;《私人订制》中有钱了可以过把官瘾,让北京城暗下去再亮起来;《小时代1、2》宣扬有钱就代表你就是“上流社会”的人。
诚然,在这些电影中,我们能感受到电影人对于金钱至上价值观的批判态度,但对电影人而言,更应该承担起为国人造梦的任务,应该是开启国人启蒙之路的身体力行者。 摆在中国电影人面前最重要的并非是如何适应全球化的潮流,也非如何在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大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传播,而是建立上承旧统而下启新运的道德秩序与价值观,重塑国人的理想与信仰。只有这样,我们的电影才有可能在经济全球化乃至文化全球化的电影产业里占有一个有尊严的位置。
在中国,大多数的电影创作者总是力图想要避开敏感的政治话题,拍一部“纯粹”的、世外桃源般的电影,而与此同时,他们又挣扎于从各种渠道接受到的电影必须关心政治这一思想。事实上,电影与政治并不矛盾,一直以来,电影就是政治生活的指引,就是对政治社会的批判,中国电影需要政治的支持,而政治也需要中国电影的宣传,两者应该实现互动与双赢。关注政治、直面现实的电影往往与民族文化底蕴联系在一起。如果仅从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角度而言,对现实阴暗面的批判是必要的,但是从文化传承角度而言,电影更需要充分发掘那些民族文化中健康美好、自强不息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激起观众的文化优越感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不妨回顾一下一些国外影片在这些年为中国观众带来的影响。
首先是时尚。所谓时尚,是在特定时段内率先由少数人尝试、认为后来将为社会大众所崇尚和仿效的生活样式。时尚可以流行,但范围是十分有限的,如果广为流行,就没有了时尚的感觉。在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中,现代性就是现代社会或工业社会的缩略语,其包括了对世界的一系列态度,复杂的经济制度以及一系列的政治制度这三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时尚等同于现代性,只不过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它似乎就在我们眼前,却永远一步之遥。它是我们想做却做不到,或者是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同样,文化全球化趋势带给我们的时尚与现代性只是西方社会的现状,在我们看来也许那是现代社会,但那不是属于我们的现代社会,正如在西方人眼中,他们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他们心中理想的现代社会一定不是我们看到的那个社会。
然而,1993年引进到中国的第一部好莱坞大片《亡命天涯》却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视听冲击,让中国人感受到了一种时尚的现代气息,其所反映出的思想让我们眼前一亮。而20年过去后,《全民目击》却讲述了一个为一己私欲与代表着公平、公正的法律“斗智斗勇”的故事;同样,《小时代1、2》中的人物们披着所谓“时尚”的外衣,个个光鲜亮丽,全身名牌,它们是否能够体现出当下中国的“时尚”与“现代性”呢?
其次是榜样。电影《阿甘正传》中的阿甘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诚实、守信、认真、勇敢而重视感情,对人只懂付出不求回报,也从不介意别人拒绝,他只是豁达、坦荡地面对生活。这样一个榜样不但使美国人得以重新审视国家和个人的过去,也让所有的观众思考,从中读出不同的意味。事实上,榜样真的应该像那空中白色的羽毛,或迎风搏击,或随风飘荡,或翱翔蓝天,或堕入深渊。
在国外的一些优秀电影中,榜样大都是普通的人,像《百万美元宝贝》中那个不服输的寻梦女人麦琪,像《永不妥协》中那个善良、固执、勇敢地站出来与不公斗争并最终获得胜利的爱琳,像《当幸福来敲门》中那对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并使得生命最终辉煌的父子……而在我们的有些电影中,一直努力塑造的榜样往往不是像《全民目击》中那个腰缠万贯的暴发户,就是《中国合伙人》里捐一个室验室都不眨眼的商业精英,或者是《北京遇上西雅图》中迷途知返的“小三”,再或者是《小时代1、2》里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的富家子女……
国外电影也不乏一些描述上层精英奢华糜烂生活的影片,从早期的《华尔街》《尼克松》《爵士乐大全》到2013年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华尔街之狼》,电影中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场景俯拾皆是,主人公们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对金钱、权利与性的孜孜追逐永不停歇。但是其创作者将这些故事演化成两种具有高度反讽意义的故事类型:对当代价值——成功、财富、名誉、性、权力——的孜孜追求将会毁灭你,而只要你能及时看清这一真理并抛弃你的执著,你便能拯救自己;如果你一味地痴迷其中,无穷的追求将会满足你的欲望,然后毁灭你自己。正如斯科塞斯所言其拍摄《华尔街之狼》的原因一样,电影的目的不是要展示这种贪婪,而是要让大家深陷其中,成为其中一员,去享受它的魅力,被诱惑,最后也成为被贪婪毁灭的一部分。而我们的一些电影却仅让我们看到了对于财富、权力的追求所带来的正面效果,即便有些许的负面效果,也可以像《北京遇上西雅图》与《小时代1、2》那样,通过赤裸裸的爱与情便可以解决所有的负面问题。
一部电影是否优秀,从来都不是以它的科技含量和视听奇观为基准,而是以它的人文含量和对社会生活、对人性刻画的深刻程度为评判标准。中国电影有自己的现实主义传统,“百年中国电影”评出的百部电影佳作,80%以上是现实主义电影,尽管这几年现实主义有回归中国电影的态势,但在娱乐化大潮中依然折射出中国电影对现实的淡漠和人文关怀的缺失。笔者认为,当今,中国电影最缺少的不是好莱坞的技术,而是文化全球化趋势带给我们的三个元素,即:时尚、榜样、理想。而且是不属于、不隶属于西方的,真正属于当下的,真正属于中华民族的时尚、榜样和理想。
在今天的中国,我们的榜样应该是把能够拥有的时光都献给了岗位,最后还在向目标冲锋的真正用信念撑起生命尊严的军人林俊德;是一连5年,风雨无阻地背着妈妈上班,用自己的行动抚慰母亲与每一颗中国人心的教师陈斌强;是坦然面对生死,在病痛中还不忘善济他人的12岁少女何玥;是十几年如一日为一群不幸的孩子遮风挡雨的最伟大母亲高淑珍……我们的榜样原本就应该是这些恪守道德与正义的普通人,正是因为这些千千万万平凡的人,才筑就了中国的今天,而他们身上那些最为朴素的思想和感情,往往凝聚着人类共通的最美好、最伟大的理想和信仰,而这些情感必定会造成伟大的感动与精彩。同样,我们也发现这些感人的故事中蕴藏的人文情怀正是中国政治所追求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社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全球化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变化,还有文化的变化、观念的变化。当今的中国,不是一个富人梦想闪耀的时代,更不是一个穷人理想冷却的时代,对于中国电影而言,我们应在不断拷问现实的同时,满怀信心地找寻属于这个时代的榜样,记录他们时尚的生活,将他们心灵中令人感动的理想呈现给世界。中国电影本应就是中国人的梦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