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作家访谈 >> 正文

不像一粒沙古老,但比一滴水年轻 ——访诗人李瑛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4月01日09:50 来源:解放军报 安 阳 王振江

 

  作家小传:

  李瑛,河北省丰润县人,1926年12月生。曾任文艺刊物总编辑、出版社社长、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等职。曾获中央军委颁发的胜利功勋荣誉章。先后出版长短诗集和诗论集57部,所出单行本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全国图书奖及全国“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等多种奖项。

  人的精神如何永远像春天般不断涌动生命力?走近素有“诗坛常青树”之称的李瑛便能找到答案。

  今年88岁的李瑛,70余年不停歇地坚持思考和创作。最近,他的新作《比一滴水更年轻》(作家出版社)以青春、自然的面孔与读者见面。142首新诗,篇篇如诗集的名字一样,虽然主题不同,内容也很宽泛,但都是李瑛在壮丽的现实激发下,情感生活的投影和心灵世界的写照,他说:“我虽不像一粒沙古老,但比一滴水年轻。”

  谈创作道路——

  “生活营养了我,不能不写下来”

  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疑问:李瑛70余年坚持诗歌创作的动力是什么?诗人的回答十分简短却掷地有声:“生活营养了我,不能不写下来。”循着一首首常读常新的诗篇,李瑛探索诗美的艰辛足迹和心灵轨迹铺展开来。

  1943年,只有十六七岁的李瑛,寥寥数笔便写就了具有象征品格和现代写意手法的诗作《播谷鸟的故事》,可见其对生活感受的深邃和诗的敏锐;1945年,李瑛考入北大中文系,师承冯至、朱光潜、沈从文等名师大家,在校期间博览群书,为日后的诗歌创作做足了储备;1949年,他大学毕业后参军,跟随第四野战军一路南下;1951年1月,李瑛作为总政工作组成员赴朝鲜战场,期间写下了《血火朝鲜》《战场上的节日》等作品;1958年春天,李瑛深入到福建前线部队,和战士们生活了8个月,他回忆那段时光:“在那里,过去曾经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性的东西,变得具体起来,特别是我和战友们一起担负着祖国的信任,经历着共同的欢乐和悲伤”;1959年到1962年,李瑛开始深入到祖国各地,北国长城、内蒙牧场、天山雪线、东南海岸、南方边陲都遍布了他的足迹,他以拿枪的姿态执笔,用诗来歌唱站岗、巡逻、紧急集合的战士的生活……

  “我这一辈子,虽然没有太多在火线直接作战的经历,但也赶上了解放战争的尾巴,又到了严酷惨烈的抗美援朝战场,以及之后的边境自卫反击战。我跟战士们一块儿生活,身临战场,看着他们倒在枪林弹雨之中……这些震撼人心的事情逼迫你不得不用笔写下来。”说起这些往事时,眼角泛起泪光的李瑛释然地说:“我这一辈子的生命是充实的。”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里,我们身边轰轰烈烈的生活中,蕴藏着无比丰富、无比生动活泼、自然质朴的东西,在时间和人们生活的褶皱里隐藏着那么多闪光的深刻美好的东西,那才是真正的诗。”李瑛告诉记者,“见到过一个饱经磨难的古老民族奋起推翻旧世界的悲壮场面,看到过火线上战士即将投入殊死厮杀的动人心魄的豪情,我怎能不思考:在大时代里,个人与祖国、民族的命运,是怎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70余年的创作生涯,李瑛从来没有停止过阅读和思考,他总说自己由于本职工作的繁重,业余很少有完整的时间写小说、写剧本,只能写些字数较少的诗,抄写起来也比较方便,但他那一句“我这一辈子就是一首诗”足以令人肃然起敬。

  谈诗学主张——

  “诗人属于时代,诗歌真实地反映内心世界和生活”

  李瑛始终坚持“诗人属于时代”的诗歌美学,他提出“诗是时代的一部分、历史的一部分,诗人属于他的民族、他的国家和他的人民”,意在强调诗人庄严、神圣的使命和责任。他深谙文学创作,就是要了解生活、了解社会、了解时代;他珍惜诗人这份荣誉,所以他主张诗歌要贴近时代、忠于生活,而选择做诗人就应该做一个哲学、文学、美学兼修的学者型诗人。

  在采访中,李瑛十分强调诗歌创作与时代的关系。“我曾处在血与火的年代,它直接作用于我的精神品格的培养和思想情感的成熟。有无这段不平凡的经历是不一样的,它不能不激起你要来反映这个火热的年代。”李瑛的作品总能够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生动记录社会生活的壮丽图景,但他的诗作不是一般化地反映生活表象,而是站在时代的高度,准确地洞见和把握时代进步的先声,因而能够直达繁复生活的本质。

  在李瑛的标准里,优秀的诗歌一是要有思想的深度,“我不认为诗歌是用来‘玩’的、可有可无的东西,或者只写一些个人琐屑的小感伤和小欢乐这些没有什么意义的东西,这恐怕是不能有益于广大读者和这个世界的。”二是要有时代气息,他认为,“一个作家应该怀有崇高的理想,一个诗人应该时刻关心时代的变化,真正伟大的作品,应该与时代、与人民群众的脉搏是相通的。”三是要“美”,李瑛敬畏诗歌,他极为重视诗歌的美学意识和美学品格,他认为诗一定要表现美,追求生动的意象、精巧的构思、语言的韵律和节奏。他把诗人比作是以创造“美”为自己职业的人,即诗人应该是“美”的创造者。

  谈到当下诗歌创作,李瑛则寄希望于年轻的诗人朋友,要多读书,多思考,以严谨的态度、大胆的探索创作出更多能够潜移默化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提升读者思想感情的诗歌。

  离休之后的李瑛,谢绝了太多的社会活动和浮泛的应酬,以更多的时间用来读书、写作和思考。如今虽已年近九旬,但他近期的诗作让人深深感到他仍才思敏捷,激情不减,他的心灵是开放的,视野是开阔的,这真是一个奇迹。

  谈新作特色——

  “时代、生活和诗把我变成了孩子”

  “只说在以各自不同的生活/让春天充满梦和渴望/为创造一个共同的美的世界/把蓬勃的未来交给希望。”翻开诗集的第一篇便是《春天》,诗人似有意而为之。李瑛的诗是他的生命之歌,诗行里激荡着青春式的呐喊和对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渴望。细细品读“春水小集”“红樱桃小集”“白鹭小集”“野草小集”等7章,无不洋溢着一如既往的理想和浪漫色彩,延续着一股积极向上、富于活力的力量。

  在诗集《比一滴水更年轻》的《序》中,李瑛这样写道:“这就是我多年来所做的探索。”他在探索什么?多年的创作经历,让诗人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特别是在哲学、文学和美学领域。他的诗常常以细微的事物观察来透视时代和人生,虽是“小我”的姿态,却有“大我”的情怀。正如他所说:“一件作品若能跳出‘自我’,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存在而复归于人生世界的整体,着眼于追求超功利的境界,追求审美理想和某种深刻的哲思、自由的人格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达到情与景交汇、意与境相融的美学境界,才是上乘。”李瑛认为,每件作品的意境,都来自于作者的思想、性情、襟抱,人生境界的高低,最终决定其作品艺术水平的高低。

  从这本诗集不难读出李瑛的探索,一水一石,隐含天地间生命的顽强和静穆;一草一木,历数时空往复的流转,阅尽风雨中的飘零与生机。每首诗都能传达出一种思想的内涵,并营造了一种特有的韵味。在构思和艺术处理上,他借鉴西方多种流派的艺术表现手法,融入东方美学的境界之中;语言上天然、节制、简洁、生动。大与小、虚与实、浓与淡、秀与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彰显了李瑛更为看重诗作深刻的艺术表现力与容量、率真与灵动以及韵律与节奏的和谐之美。

  “当手杖/成为我世界的一部分/我却比一滴水更年轻/因为这个时代/因为我的祖国。” 感召于时代沸腾的生活和日新月异的现实,李瑛始终处于无比的憧憬、激动和感奋中。不只这一首诗,诗集中的所有诗都在讲述着李瑛《比一滴水更年轻》的心境,“想起年轻时我渴望的一切,今天都已变成现实,我更坚信未来在我们手中必将有更多奇迹发生。”李瑛说,“时代、生活和诗把我变成了孩子,我便把这首诗的题名作了这本诗集的名字。”

  结束了和记者的对话,李瑛移步书房。他在自己刚刚出版的新作《比一滴水更年轻》的扉页上,写下:“读诗可以使你生活得聪明而勇敢。”不像一粒沙那么古老,但比一滴水更年轻,楼下的白玉兰似乎也开得更旺盛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