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军事文艺 >> 文学评论 >> 正文
我想起了李贺的诗: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军事文学的繁荣首先是文学的繁荣;文学的繁荣当然要有它的一些基本条件,有它要遵循的一般规律。譬如说首先要有一支立志于文学创作和繁荣的作家 队伍,这些人要有文学乃至于超越文学的准备,不但要懂生活,还要懂创作,还要有胸怀,有志向,有毅力,有体力,吃得起苦,受得了累,耐得住寂寞。这些人还 要善于从古人和今人的优秀作品中学习,既懂得师古,又懂得标新,锲而不舍,坚韧顽强,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
军事文学的繁荣又是军事文学而不是别的什么文学门类的繁荣。加上这两个字非同小可,它既是限制,又是标指,还是引领一支队伍的大旗。有了这个限 制和标指,这面大旗,若想真正实现繁荣,从基本条件方面论,则一支立志于文学创作和繁荣的队伍立马就变成了一支立志于军事文学创作和繁荣的队伍,懂生活变 成了懂得军事斗争生活,懂创作变成了懂得军事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而有胸怀,有志向,有毅力,有体力,善学习,求创新,也都有了鲜明的指向。
队伍的建设是个永远的话题,没有队伍一切都勿庸谈起。在军事文学乃至于新中国文学的历史上,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军旅文学创作队伍的存在是军旅 文学取得巨大成就的前提。随着时光流逝,这样一支队伍的现状是:新中国成立前甚至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成长起来的作家已正在凋零,即使成长于上世纪80 年代前后的一批军旅作家也开始年华老去,风光不再。可喜的是,江山代有才人出,近年来,全军一批有潜质、有胸怀、有抱负、立志于军事文学创作并且已经取得 了相当成就的青年作家正在崭露头角。当然,他们今天很少有人像他们的前辈作家那样一出山就引起文坛的巨大轰动,扬名立万,临绝览小,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利益多元化的大背景也使得他们的横空出世不像前辈作家那样“纯文学”,但是归根结底,这样一批青年才俊的横空出世是值得欣喜的。他们的出世、成长和作为一 支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加上今天仍继续在这条战线笔耕不辍的前辈作家创作生命的延续,已经和仍将为新世纪第二个10年军事文学的繁荣具备了有队伍这样一个 最基础最重要的条件,同时也为新的一次繁荣埋下了伏笔。
这里要说的是:仅仅有这样一支队伍是不够的。所有熟悉我军战史和军事文学史的同志们都明白,拉起一支队伍不容易,让它学会打仗,并且无坚不摧, 战无不胜,名闻天下,尤其不易。从南昌起义到百万雄师过大江,宜将剩勇追穷寇,天翻地覆慨而慷,我军的成长历程中充满了无数的苦难和曲折,终于明白了打胜 仗的必备条件和一般规律,总结出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十大军事原则,并用于战争实践,这才进入了无敌于天下的化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军事文学创作出现 过几次公认的高潮或曰繁荣,所有的胜仗之所以打胜,其原因都是相似的,而第一位的就是抓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在这方面我军显示出了“一支有文化的军队”的特 色。相反,暂时失利或者说不顺利的时刻也是有的,根本说来就是是否具备文学繁荣尤其是军事文学繁荣的基本条件,是否遵循它的一般规律,而这里面最重要的 是,我们是不是像我们的前辈那样下了大的功夫去建设我们的队伍,培养我们的年轻一代作家。
下一个话题是:如何建设我们的队伍,培养我们的新一代作家?至少下面的一些经验是值得借鉴的,把这支已初步成形的队伍当成真正能打硬仗的队伍来 带。有经验的指挥员都知道如何带一支队伍的道理,作为军人,我们大都知道一些包括古往今来带兵规律在内的知识和我军特有的方式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 是:你要培养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就要给他硬仗来打。在战争年代,聪明的指挥员会让这样的队伍打攻坚,和平年代他们会给这样的部队压担子,任务一个接着一 个,标准高、条件严,压到你喘不过气来,而且让这样的攻坚生活成为这支部队的常态,扛住了你就是我的拳头部队,扛不住了我就换人,到了关键时刻你就拉得 出、扛得住、打得赢,而最后的目标就是让胜利成为这样的部队的一种习惯,一种渴望,一种内化的精气神,再加上更多的机会锤炼出来的作战经验,经过实践检验 的战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羸就打,打不赢就走,不打无准备之仗,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样的军队当然无往而不胜。 上世纪直到本世纪初几次军事文学创作的繁荣,都和当时存在着一支经历过战争生活考验的能打硬仗的作家队伍有关系。作家们或成长于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或成 长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两场边境保卫战。他们的成长不是在温室里,而是在战场上。这样一种带队伍的方法,非常值得我们珍视与借鉴。
把这支队伍当作真正能打硬仗的队伍来带,就要努力为他们创造条件,让这支队伍“上战场”。生活是创作的惟一源泉,这虽然是老生常谈,但又是颠扑 不破的真理。历史进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的今天,军人的战场已转向了陆、海、空、天、电子和虚拟空间,我们的部队也正在全新的战场上厉兵秣马,纵横捭阖, 操吴戈矣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上不上今日的“战场”,有没有条件上这样的战场,上得去还是上不去,上去了以后是直接参与战斗还是被人放在一边看热闹, 直接决定着这支队伍能不能熟悉今日和明日的战争、今日和明日的敌人、今日和明日不断改变着的战场态势和全新的战略战术。所有的名将都是身经百战“打”出来 的,所有的拳头部队也都是在无情的战火中锤炼出来的。没有人为这支队伍创造条件上“战场”,将之置于真正的“火线”之上,而仅仅是虚立一帜,让其坐山观虎 斗,距离真实的“战场”、“战争”和军人越来越远,这样一支队伍,永远不可能成其为能打大仗、打恶仗、打胜仗的“拳头部队”。
一个作家的成长和一支部队的成长有相似之处。一支队伍需要上战场,需要给任务,压担子,一个军队作家也是这样。同别的职业相比,一个作家的成长 及成熟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学习、训练、磨砺和摔打。今天的新人不但需要在今天的“战场”上成长,而且要在军事文学创作的“拳坛”上磨砺,他们不但要参加 “合唱”,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独唱”。他需要长时期的学习,不但要学军事,还要学政治、学哲学、学经济、学历史,学一切他作为一名将要成功的作家要学习 的知识。他需要反复在创作的实践中锻造自己的思维与写作之矛,所有的成功都需要同等重量甚至更大质量的失败做铺路的基石。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带队伍的人 具有充分的耐心是必要的,同时创造各种学习和磨砺的条件更是必要的。
我军向来有“以战代训”的光荣传统。“在战斗中学习,在战斗中成长”是战争年代我军耳熟能详的口号。培养一支队伍的目的是让它上战场,能不能、 愿意不愿意信任这样一支队伍,真正将他当作一支“拳头部队”投入我军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还是把他看作是一支后方勤务部队,投之以可有可无的目光,事实上 会决定这支队伍能不能成为一支拳头部队,并且直接影响新世纪第二个10年军事文学是否实现繁荣。毕竟,使用一支队伍就是关心这支队伍,就是用最有效的手段 帮助它成长和成功。所以,让这支队伍真正回到“主力部队”里可能也是重要的。
但是问题真的在这里吗?一名真正有情怀、有抱负、有理想,将来也一定能在军事文学历史上留下自己痕迹的作家真的需要别人的培养吗?我不知道。真 正的问题是:我们——包括这一批更年轻的军旅作家在内——还有让新世纪第二个10年的军事文学真正走向繁荣的雄心吗?我们真的还有一颗少年的拏云之心吗? 如果我们有,那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不管有多少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困难,军事文学的繁荣是可以期待的。因为,一支有着拏云之心的军事文学创作队伍的前途,一定 是不可限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