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军事文艺 >> 艺术评论 >> 正文

军队舞蹈创作回顾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31日14:40 来源:段海

  2013年是中国舞蹈的大年,被喻为舞蹈界三大赛事的文化部第十届全国舞蹈比赛、中国舞蹈家协会第九届“荷花杯”舞蹈比赛和中央电视台第七届全国电视舞蹈比赛同年举行,加上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均有舞剧参演,密集的赛事全面展示了中国舞蹈创作的最新成果。2013年是军队舞蹈的丰收年,继1986年首届全军舞蹈比赛之后,时隔27年再一次举办全军舞蹈比赛,这是军队舞蹈界的盛会,也是广大舞蹈工作者的节日,以全军舞蹈比赛为牵引,军队舞蹈创作形成了集团冲锋,一大批优秀作品脱颖而出,优秀年轻人才竞相涌现,在全国各类比赛中捷报频传。在5月份第十届全国舞蹈比赛中,海政文工团的男子群舞《深潜深潜》获创作一等奖,总政歌舞团苏鹏、国雅琦表演的双人舞《兵——作品1号》获表演一等奖;在8月份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比赛中,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的女子群舞《丽人行》获作品金奖,该系学员朱磊表演的《且看行云》获表演金奖;10月份中央电视台第七届全国电视舞蹈大赛,军队作品更是包揽了现当代舞蹈组的前五名,其中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男子群舞《步调一致》获金奖,赵明获编导金奖,黎星获最佳演员奖;11月份,总政歌舞团的舞剧《铁道游击队》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和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诗比赛作品金奖,其中杨笑阳获文华编导奖、赵林获文华音乐奖、李志获优秀表演奖,武警政治部文工团的舞蹈诗《延安记忆》获“荷花奖”舞剧、舞蹈诗比赛作品金奖,兰州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舞剧《文成公主》获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中国戏剧奖优秀剧目奖。经统计,2013年军队舞蹈共获得全国比赛10个金奖,展示了很强的竞争实力。刘晓栋、孙育鹏、谷亮亮、曹向东、黄波等一批中青年编导日渐成熟,苏鹏、李志、黎星、门大成、李艳超、孙含硕等年轻演员担当重任,为军队舞蹈繁荣发展奠定了扎实的人才基础。

  长期以来,军队舞蹈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以深刻的思想内涵、高超的艺术水准和鲜明的军旅特色,成为中国舞蹈艺术的一支重要力量。回顾2013年军队舞蹈创作,许多亮点值得回味。

  一是深刻反映鲜明时代主题、在弘扬主旋律上取得了新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习主席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对于军队来说就是强军梦,开启了强军的新征程。这激发了军队舞蹈家们空前高涨的创作热情。他们聚焦中国梦、强军梦,紧紧围绕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直面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这个主题,用丰富多彩的肢体语汇,生动表现全军官兵在加紧军事斗争准备中所表现出的忠诚信仰、爱岗敬业、牺牲奉献的精神品格。解放军艺术学院女子群舞《从这里出发》、空政文工团男子群舞《壮志凌云》、二炮政治部文工团女子群舞《发射场上的女兵》、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男子群舞《超越》、沈阳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男子群舞《雪练》、成都军区政治部文工团三人舞《鬣鹰13行动》等,都表现了全军官兵勇于担当、履行使命的崭新风采,展示了官兵牢记强军目标、坚定强军信念、献身强军实践的壮志豪情。历史蕴涵着前行的力量,在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编导们注重站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高度,提炼主题,升华思想,给人以思考和启迪。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双人舞《同龄人》以时空穿越的方式让一名当代士兵与一名小八路相遇相识,舞动出的是年轻军人对祖国同样的赤子忠诚。沈阳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群舞《黑土·女人》送新郎上前线的悲壮爱情故事,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双人舞《紧握手中枪》中红军战士为革命至死不渝的感人场景,总政歌舞团独舞《我是一个兵》中对参军、对胜利充满渴望的新兵等等,将观众的思绪带回到那条共和国艰难走来的长路,让今天的人们更加懂得珍惜,懂得肩头的使命。可以说,军队舞蹈记录反映了我们所处的这个伟大时代丰富深广的生活内容,也正是这个伟大的时代赋予了军队舞蹈厚重的主题和斑斓的色彩。

  二是突出军味兵味战味,在反映部队火热生活上迈出了新步伐。广大舞蹈工作者坚持向生活要精品,深入基层、深入官兵,捕捉带有泥土气息的鲜活人物、故事和语言,紧贴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前沿展开创作,实现了艺术表现与当前部队建设的同频共振。男子群舞《深潜深潜》用四个金属圈勾勒出潜艇内部的局促,也放大了潜艇兵的孤寂,在茫茫大洋深处,在艰苦恶劣环境下,潜艇兵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刻画得生动传神。无论是直面当代军人生死考验的广州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群舞《黎明前到达》,还是展示信仰力量的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女子群舞《我的连长我的连》;无论是表达血浓于水战友情深的兰州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男子群舞《班长班长》,还是反映你追我赶练兵热情的总政歌舞团双人舞《掰腕子》;无论是表现矢志打赢的二炮政治部文工团三人舞《火箭兵的梦》,还是体现飞行事业代代传承的空政文工团双人舞《一起飞》,反映的都是部队训练生活中真实感人的故事,浓郁的军营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催人奋进的情感力量直抵人心。

  三是更加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在塑造当代革命军人形象上有新创造。随着“80后”、“90后”成为官兵主体,广大文艺工作者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深入探究新时代官兵的所思所想,与这些年轻人的心灵达到沟通并实现对其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创造出符合生活实际的鲜活生动的人物。武警政治部文工团男子群舞《魔鬼日》把目光聚焦特警部队训练场,笔墨重点着色在官兵所面临的“残酷”心理考验,“魔鬼”式的训练是为了锻造战胜“魔鬼”的战士,舞蹈深入细致地表现了从实战出发超负荷训练下官兵的心理变化和成长成熟过程,展现了新一代官兵不怕牺牲、敢于战斗的血性虎气。军事题材舞蹈创作的美学,不论是战场上的舍生忘死,还是和平时期的默默奉献,都是在建构军人生命价值取向中展示崇高与壮美。广州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双人舞《夫妻哨》,把镜头对准了边防海岛最偏远、最寂寞的“二人世界”,虽然没有惊天动地、轰轰烈烈,但妻子的白发见证了他们无怨无悔的青春岁月,也见证了他们对祖国对人民大忠大爱的不变誓言,作品催人泪下,充满情感的热度,也唤起观众的心灵共鸣,正是这千千万万个平凡而又非凡的个人梦才汇聚起灿烂耀眼的中国梦、强军梦。

  四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在民族民间和社会题材上有新开拓。少数民族题材是军队舞蹈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女子群舞《戴天头》,新疆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女子群舞《我的长发》,以新的视角观照边疆地区民间故事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力求挖掘民族民间舞蹈语汇的新样式、新表达,让人有耳目一新的审美感受。海政文工团女子群舞《渔光曲》、空政文工团群舞《候鸟》、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女子群舞《花开有声》、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男子群舞《戍边的鹰》、成都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群舞《在路上》、西藏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男子群舞《阿爸送我去当兵》,既有关注动物保护和生态环保问题的,也有表现军民鱼水情深的,体现了军队舞蹈的多姿多彩,表达了人民军队对所处地域风情和各民族兄弟姐妹的热爱与赞颂。

  五是大胆尝试敢于创新,在创作编排上有新发展。同样都是反映军嫂题材的济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女子群舞《俺那口子》和空政文工团独舞《我的那片云》,一个融入戏剧表演形式,夸张变形的肢体动作加上感叹词的语言表达,突出了每一个人物的鲜明个性,另一个则是把伴奏伴唱直接推到前台成为舞蹈表演的一部分,给观众以更大的想象空间。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群舞《决胜千里》,借鉴小兵操的形式,32名演员在固定的台阶上梯次排开,或整齐划一,或交织跌宕,利用声光电特别是演员服装上荧光的变化,勾勒出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千变万化的形态。男子群舞《步调一致》坚定不移地走极致路线,单纯动机、简化语言,编导把一个“齐步走”的单兵队列动作编排得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特别是在音乐运用上,前半段鼓壮军威,通过节奏推动肢体语言和队形的变化,尾声采用脍炙人口的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音乐,堪称点睛之笔,铿锵的旋律伴随着演员矫健的舞姿,把“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的主题思想充分表达,使表意与表形达到高度统一,令所有在场观众无不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可以说,这个作品在追求思想和尽可能完美艺术形式的统一上实现了创新,对军队舞蹈艺术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启示意义。

  舞蹈从来不是一个人奋斗的事业。去年军队舞蹈创作之所以“井喷式爆发”,得益于各级领导对创作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投入,得益于广大舞蹈工作者长期的积累与探索,得益于军队舞蹈队伍的集团优势和团结协作精神,得益于有一批孜孜以求、甘于奉献的名家名师传帮带。可以说是集体的智慧推动了军队舞蹈创作不断发展进步。当然,军队舞蹈也面临着主题先行、内容同质化、形式雷同化、编排技巧化等一些倾向性问题,这些都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在创作中认真研究解决。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中国作协重走长征路主题采风活动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 人民文学
  • <诗刊
  • 民族文学
  • 中国作家
  • 小说选刊
  • 长篇小说选刊
  • 作家文摘报
  • 中国校园文学
  • 作家出版社
  • 作家通讯

博 客

精彩博文

网络工作室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