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文学评论 >> 正文

从民俗文化到文化产业的探索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31日11:09 来源:中国作家网 梅进文

  黄永林教授从事民俗文化研究30余年,他以发展理念建构发展民俗学,并以发展民俗学理论为基础,研究当代农村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现代网络文化,进而深入探寻传统文化资源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与价值、策略与方法,别具一格地将民俗文化学科理论研究与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等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为民俗文化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他的新著《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探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收录了他近几年发表的关于民俗文化、农村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现代网络文化、文化产业研究的主要论文,从中可以看出一个民俗学者开拓创新、务实求真的探索精神。

  以发展理念研究和建构民俗学科

  黄永林长期以来一直在思考民俗学科是什么以及如何发展的问题。他首先从民俗学的当代性建构角度探讨了现代民俗学的发展,认为应该突破民俗是“古代遗留物”的狭隘观念,其研究要直面现实生活和现代社会,注重对现代民俗事项的综合研究,从而提出了“发展民俗学”理论。他认为“新时期民俗学要想走出困境,对社会和学术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就必须树立新的学术品格。在重大的社会历史变迁过程中,民俗学研究者应该有所担当,从‘历史学’转向‘当代学’,将民俗研究导入当代社会,直面当下社会的变迁,从追溯原型、虚构历史、转向关心人、关心人生、阐释社会、理解现实生活的意义。”这正如钟敬文先生所言:“从民俗学的一般性质来讲, 它应当是现代学的, 它的工作方法是对现存的民俗资料进行调查和搜集, 也就是它的资料来源主要是现在的, 研究的目的当然也是为了现代。” 黄永林还特别关注高校中民俗文化教育,从学科定位、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实践环节、师资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等方面做了深入分析。结合当今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现实,研究了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与民俗学科人才培养的关系,认为民俗学科发展可以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以发展民俗学理论研究当下社会文化

  从发展民俗学理论出发,黄永林不但关注传统民俗文化,而且还把热切的目光投射到当下社会文化生活的热点中去。在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中,他敏锐地看到在我国广大农村保留着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有不少是民俗文化,这些是重点保护和传承的对象。2006年,黄永林主持了财政部、文化部委托的大型调研项目“中国当代农村文化调查”,作为该项目重要成果之一的《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一文,从中国文化现状调研入手,立足第一手材料,分析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并提出进一步发展农村文化的具体对策和建议。围绕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开发创新,他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问题,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一文中,他认为“现代数字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能更好地整理、收集、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可以超越传统意义上的保护方式所不能达到的展示要求与保真效果,更为安全和长久地保存这些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了一些工作思路和操作方法。

  互联网络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深刻地影响着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们实际生活的现实中以网络为纽带逐渐衍生出了一个新的虚拟的社会生态。黄永林从“活态”民俗角度,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分析了中国转型期网络舆论的生成原因,他认为“网络舆论是社会公众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就其关心的事件或社会现象,以语言、文字、图像等等符号化的方式公开表达出来的意见与态度的总和;利益相关、价值共振、情感共鸣是网络舆论产生的根本原因;网络特殊的传播方式使网络舆论呈现出特有的演化规律与特殊的社会影响力。”网络文化是一把利弊同在的“双刃剑”,我们应当认真研究网络的特征及传播规律,更好地运用网络这把利剑为传播先进文化服务。

  从文化资源视角研究民俗文化与文学和文化产业的关系

  作为一个有建树的民俗学者,黄永林自然很关注民俗文化资源的实际应用,积极探讨如何将文化资源、现代科技与文学艺术、文化产业结合,在文化资源转化经济资源,文化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这条路上,贡献一个民俗学者的智慧和辛劳。在“民俗文化与文学艺术”这章中,他既重视我国历史典籍中具体民俗事象研究,比如在对《楚辞》中古代楚地恋爱风俗分析后认为,古代楚地风俗原始古朴,楚人本真狂放和大度宽容;他在跨越东西方文化视野中审视不同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比较分析了《金瓶梅》和《查泰来夫人的情人》中的性描写差异及其体现的文化学价值;还对于西方现代作品中的民俗学内涵做了有益的探索,比如他对于齐诺瓦·阿切比的小说《崩溃》进行了民俗学阐释。这些探索充分肯定了民俗文化对文学创作的重大意义。

  中国民俗文化资源可谓浩如烟海,但怎么发挥这种资源的优势,将资源变成实际的产业,为中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这个课题却往往为一般民俗学人所忽视。黄永林却热衷于此,他说:“我们不能只守着一座金灿灿的文化资源宝库,而应有把文化资源‘变现’的意识、勇气和能力,即把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产业资本,把文化需求转化为市场机制。”他还以湖北文化产业发展为例说明地方特色文化和文化产业应如何结合。他认为湖北有着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如秭归端午文化节、鄂州雕花剪纸、清江巴土民族文化、郧西天河七夕文化节、黄石西塞山送神文化、黄梅采茶戏、丹江口伍家沟民间故事等等,这些其实都蕴含着经济文化开发价值,可以进行利用开发展形成湖北文化产业品牌和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这些研究对于地方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黄永林在执著于发展民俗学理论构建的同时以极大的激情投入到将民俗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研究上,以一个学者的姿态践行着从象牙塔走向火热现实世界的转变,这一点值得大多在人文学科领域孜孜以求的学人们深刻思考。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