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讲座 >> 高校讲座 >> 正文

作家格非携最新自选集来渝做讲座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28日16:29 来源:重庆晚报

  著名作家格非与余华、苏童曾被并称为“先锋派作家三驾马车”。日前,译林出版社新推出了格非的两本自选集《相遇》和《博尔赫斯的面孔》。昨日,格非来到重庆精典书店,举办了一场名为“文学的黄金时代”的讲座,与到场的读者面对面分享了他这些年来的写作状态以及对文学的感悟。活动结束后,格非接受了重庆晚报记者的专访,说起了自己在个人创作风格上的转变,并对余华、苏童等的作品进行了评价。

  首次重读旧作,感觉是在读别人的作品

  说起《相遇》,格非说:“不太了解我的人就可以从这本自选集开始看”。格非透露,他一向不习惯去修改自己的作品,这次为了自选集的选择还是首次重读旧作。“时间过了太久了,感觉是在读别人的作品。对我现在的思考和写作很有帮助。”格非举例说,当时写的时候考虑了先锋意义上的实验性,有些句子为变而变,还有顾虑大众能不能接受,“现在重看觉得简朴有力,对我将来的修辞有很大帮助。”

  重庆晚报:你后来的作品,如“江南三部曲”,没有那么浓的先锋意味了,是否开始考虑大众口味,希望更多读者能读懂?

  格非:我一直在变化自己的实验性方向,肯定会考虑大众的阅读口味,毕竟写作最根本的东西就是要建立起和读者的交流途径,所以有意识调整当年非常坚定的先锋派创作思路。

  重庆晚报:有人因此也批评你在后退。

  格非:现代主义不过存在了一百年,而文学存在了一千年,为什么要因为这一百年的东西,把一千年的东西都扔掉呢?而且现代主义是要融入血液,而不是放在外面当招牌,一些人说“你怎么能这样”,这是对文学自身的调整说三道四,我觉得非常无聊。如果有一天觉得自己写不出来好的作品了,我可能就不写了。

  重庆晚报:你的创作方式是先构思出大概方向,再通过情节去自然推动故事的发展吗?

  格非:当你打算写一个东西的时候会考虑要表达什么,并寻找文字的感觉,所有条件具备了就会建立起写作的信心,但之前的构思可能在写作过程中完全改变。一个作品在今天写和明天写会有很大差别,一旦错过了写作时机,那么那种细微的感觉就不可能找回了。我在写作的时候也不会跟任何人交流,神秘感是驱使我写作的一个动力。

  关键词:他们的作品

  如果说苏童的作品有双性气质,我不奇怪

  在讲座中,格非谈及年轻人的写作时,表示“无视历史,将宅男宅女的生活作为写作资源很可能出问题”,并直言“更不好的是看着互联网的新闻写作”。

  重庆晚报:说起看着新闻写作,大家很容易想到余华的《第七天》,它受到的最集中批评便是“像新闻串烧”,你怎么看?

  格非:我跟余华聊过,他这么多年一直想写这样一个东西,也为之积累了很多素材,他在幽灵世界和现实世界建立起对应关系的想法很有力量。作家创作受新闻的影响不是从余华开始的,这不是余华的问题而是社会的问题,这个社会新闻泛滥,尽管他想避免,但没办法。作家有必要随时提醒自己,小说创作和新闻报道不同。

  重庆晚报:在网上看到一种说法,虹影、毕飞宇、苏童的作品具有双性气质,你怎么看待这样的评价?你认为你的作品有这样的气质吗?

  格非:我从来不把写作中的性别分得那么清楚。其实文学界的大量作家都有雌雄同体的特征,比如《红楼梦》,男性作家写的,但就作品而言就有女性气质。对苏童来说,这也是和地域有关系的,他是江南人,那个地方的文化本身就是很柔的。所以如果有人说苏童的作品有双性气质,我也不奇怪。但他肯定没有同性恋倾向(笑)。

  不要随随便便去指责郭敬明

  此前在接受北京媒体采访时,格非提出,不要没思考清楚就去指责郭敬明。昨日,当重庆晚报记者提及此事时,格非表示他关心的不是郭敬明作品的好坏,而是从一个普遍的视角在看这个问题。“郭敬明的作品,如果是他们80后内部的圈子去批评、争论,这是很好的;但一些人动不动就去指责80后,这就不正常了。”

  格非还透露,他也看过不少网络小说,担任过网络文学大赛的评委,“我印象中有些写南方打工的作品很不错,这也让我对中国文学一直有信心。”

  生活中也喜欢电影与音乐

  说起生活中的爱好,格非表示他一直喜欢电影和音乐,他的儿子正上高中,有时也会弄一些唱片给他听,只是他没有那么多时间花在欣赏流行文化上。“而且我是一个变化比较慢的人,在音乐上也会更愿意选择我熟悉的,如果今晚有三个小时给我听音乐,那我肯定会听舒伯特,因为我知道它会让我快乐。”

  本栏稿件由重庆晚报记者 周裕昶 摄影报道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