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新闻 >> 正文

科幻生活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27日16:14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刘慈欣谈科幻》集中了这位“中国最优秀科幻作家”30年的创作经验、感悟以及对其世界观的描述。一个当代人与科技、文学、生活、创作的复杂联系尽在其中。对于读者,透过这本书,可以更好地观察科幻作家的创作过程,了解作家对当代科技现实的敏锐观察力,了解作家本人对宇宙探索、能源开发、生物科学等诸多学科进展的尖锐看法。

  与只是把科学当成引子的作者不同,刘慈欣相信,“科幻的灵魂是科学。”他认为,在科技扼着地球人咽喉的时代里,想要思考与生存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必须着眼于科技。

  科技发展带来的困惑令人悲观失望,不论是《黑客帝国》还是《安德的游戏》,黑暗未来成了科幻中最富价值的主题。对此,刘慈欣颇不以为然。在“文类纵横谈”中,他就对未来走向的“正负”进行了思考和讨论。

  与大多数科幻作家表现出的反对科学高速发展的倾向不同,刘慈欣大赞科幻中的“乌托邦”写作。不但如此,他认为,如果能冷静地秉持“生存”这一最高原则,人类的未来反而是积极乐观的。在这里,作者强调的是科幻文学本身的创造价值,他指出,如果主流作家描写了上帝已经创造的世界,那科幻作家就要像上帝一样创造世界!

  对科技发展和科幻创作的专注,使刘慈欣的作品完全可以跟当代社会的诸多侧面建立起直接的联系。他多次被邀请参加各类论坛、咨询会、报告会,来自航天、信息、工程等领域的机构也不断邀请他发表意见。讲来讲去,基本观点已被浓缩和提炼:随着地球环境的恶化、一次性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消费,我们必须选择创新突破,要走出地球放眼宇宙!而一旦人类成功地运用宇宙资源,将可创造出相当于“50万个地球”资源容量的生存空间。他还表示,利用“人体冬眠、克隆以及脑信息提取”技术,实现永生可望可即。这些奠基于科技思维、脱胎于科幻作家的大脑之设想,确实给人许多激励和启发。

  除了展示自己深入而广泛的阅读、观赏和生活体验,以及对文艺理论、经典著作和当代作品的谙熟,书中给科幻迷的寄语,像是私密的悄悄话。刘慈欣毫不掩饰自己就是个科幻迷,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了科幻迷一些建议。

  在讨论硬科幻中的“硬伤”即科学上的错误时,刘慈欣大谈自己的“硬伤”哲学。他承认,自己的作品有不少硬伤,并表示绝不反对读者的挑错,认为“挑刺”可以挑战读者和作者的思考力和想象力。他甚至给挑硬伤做了一整套“攻略”,如对背景中的硬伤要“得过且过”,而寻找和领悟到作品的“灵魂硬伤”才是最佳策略。“我T(挑)故我在”,只要读者阅读的时候持有严肃公正的态度,作家和读者不但能共享创作的乐趣,还能共同加深对宇宙和人生的理解。

  作者:吴岩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