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警察日记》:英模志传破局之作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27日09:45 来源:中国文化报 曾念群

  计划经济时代,要打造一个英模人物似乎不难,因为所有新闻媒介和舆论导向都有归口。如今这个人人自媒体、动不动就人肉搜索的时代则不然,网民的意见大于一切。一如《警察日记》故事开篇,领导给记者派发为公安局长树碑立传的任务时,记者不留情面地拒绝了,因为他深知一个包装出来的英模是经不起当代网民人肉搜索的。

  我们曾经用电影的手段打造过令万众顶礼膜拜的《雷锋》,打造过令国民涕泪交加的《焦裕禄》,在那个信息匮乏、思维二元的年代,这类人物志传电影屡试不爽。然而时代不同,观众的审美情趣和受纳度也天翻地覆,电影宣传已很难填鸭式地向观众灌注某种既定意识。以本世纪初的《任长霞》为例,就算再完美的人物原型,也无法激起电影市场的水花。胡玫导演还曾尝试以市场化的手段打造《孔子》,结果不仅落得文化人口诛笔伐,还留下“偷票房”的传闻。

  导演宁瀛显然深谙此道,既没走《任长霞》的楷模老路,也不图《孔子》伪大片虚名,反倒心思缜密地照顾到了部分网民的不安全感与神经质敌意,并为此大刀阔斧地引入了记者调查的视角,突破性地以否定性来设命题切入——上来就让记者破题,道穿了观众心中的顾虑。在人物形象上,影片不求人物的高大全,走的是贴地漫步的平民叙事。局长前脚刚把送礼的老板呵斥出去,后脚就因为民修路孙子似的跟土老板坐到酒桌前,20万元的修路款,一不靠官威二不落话柄,全凭硬汉作风用20杯白酒灌回。

  影片文本逻辑上是微妙的递进手笔,想必这是文学策划芦苇才思的作为,影像上讲求市井百态和生活质感,不消说这是宁瀛擅长的纪录工笔。影片最出色的地方当属表演的调度,尤其是王景春平民化的演绎,着落得几乎找不出任何科班出身的痕迹。王景春凭借此片在东京电影节封帝,更多的是得益于他对人物人性细腻而精准的拿捏与把握。

  相比我们人物志传的困境,好莱坞的志传佳作却层出不穷,《国王的演讲》、《铁娘子》和《林肯》等在近年奥斯卡殿堂大行其道。在好莱坞的主旋律模式中,人物志传并不以塑造样板化的土偶木梗为己任,更多的是在还原人性的基础上,令人物的个性和魅力得以彰显,像《国王的演讲》甚至还大揭其短,最终在人物的短板上完成突破自我的升华。

  正因为如此,《警察日记》在高大全的英模志传电影道路上来了个破局之旅,开了个好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